第一次世界大战

1. 一战爆发

从殖民时代开始,英国依靠庞大的海外殖民地成为全球最大帝国,而率先产生工业革命也使其经济实力突飞猛进,领先欧洲各国。1871年德意志统一之后,德国超过法国成为欧陆头号强国,也产生向海外扩张的野心,然而此时的全球殖民地已经被英法等国瓜分殆尽。为了与英法对抗,德国与奥匈帝国结盟(“同盟国”),英法俄三国则结成另一联盟(“协约国”)。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在视察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时,被一个塞尔维亚学生刺杀。此事导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发动总动员以援助塞尔维亚,7月31日德国向俄宣战,随后英、法等协约国也纷纷宣战。几乎整个欧洲都被德、俄、奥匈这三大帝国拉入战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开战之初,德国的构想是以重兵在西线快速打败法国,然后再把兵力转移到东线打败俄国。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次日就闪电入侵中立的卢森堡和比利时,并通过比利时绕过法军防线进逼巴黎。然而9月英法联军在马恩河挫败德军,使德国的计划破产。此后数年,西线战场形成长期对峙局面,双方组织了凡尔登、索姆河等大型会战,但在死伤上百万人之后,战场形势仍未有明显改观。坦克和毒气都首次在战争中使用。而在东线,奥匈帝国数次攻打塞尔维亚都遭受失败,兵力损失严重;德奥联军与俄国的战事也很快陷入胶着,双方都无法取胜。

奥斯曼帝国在战争之初保持中立,但它受到德国的竭力拉拢和英国的傲慢对待,遂决定加入同盟国,并以哈里发身份呼吁伊斯兰世界发动对协约国的圣战。奥斯曼不仅在陆上与俄国交战,还利用君士坦丁堡封锁黑海海峡,切断俄国的海上运输线。为了援助俄国,1915年英国采纳海军大臣邱吉尔的建议,远征奥斯曼帝国。英国先以海军舰队闯入达达尼尔海峡进攻君士坦丁堡未成,随后派陆军在海峡南端的加里波利半岛登陆,然而伤亡近40万人仍未突破奥斯曼防线,被迫撤退。(英军登陆作战的主力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士兵组成的澳新军团,这是两个英国自治领首次为国出征,激发起两地人民的爱国热情。澳新军团在加里波利登陆的这一天,1915年4月15日,至今被当作这两个国家最重要的公共节日。)

英国在奥斯曼主战场遭到失败,然而在阿拉伯半岛这个支线战场上(当时这里还没发现石油),被派来调查的英国少校劳伦斯于1916年成功鼓动阿拉伯人发动起义,脱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这一事件对此后的中东局势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

2. 俄国革命

在1914年开战时,很多人都认为战争在圣诞节之前就能结束。然而到了1917年,大战已进行了三年,各方都损失惨重而仍看不到结束的希望。各国民众普遍希望停止战争。人心思变之下,穷困落后、社会内部矛盾激烈的沙皇俄国终于崩溃了。

1917年3月8日,俄国工人示威演变成“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被迫逊位,将皇位交给其弟米哈伊尔大公,而米哈伊尔大公表示希望举行立宪会议,由会议决定俄国的政治体制。在立宪会议召开之前,临时政府接管政权。这时在瑞士流亡的俄国革命党人列宁(1870~1924年)得讯后秘密与德国谈判,以退出战争为条件获得德国的支持,迅速赶回俄国。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战争,在战争结束后再召开立宪会议,这一决定遭到了诸多反对,因为此时人民普遍希望停战。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发动“十月革命”,以阿芙乐尔号炮声为令攻打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夺取政权。布尔什维克随后颁布了列宁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宣布实行土地、矿业、工厂收归国有的公有制改革。然而,这一激进立场并未获得广泛支持。11月25日俄国立宪会议进行代表选举,主张建立议会制共和的社会革命党赢得了40%议席,而已经掌握政权的布尔什维克只获得了24%席位。1918年1月5日,俄国立宪会议召开,布尔什维克企图控制会议失败,次日就强行解散会议,俄国立宪失败,政权彻底落入布尔什维克之手。7月1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布尔什维克秘密处死。

布尔什维克(1918年更名为俄国共产党)掌权的苏维埃政府上台后,立即与德国进行停战谈判。德国提出极苛刻条件(割让相当于俄国25%的国土面积和44%的人口、赔款60亿马克),引起苏维埃内部的严重分裂,但最终在列宁的坚持下得以通过。1918年3月3日,苏维埃政府与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签订《布列斯特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同盟国战败,《布列斯特条约》中的赔款最后并未履行,割让领土最终在二战后被斯大林全部收回。)

3. 美国参战

一战爆发之前,美国的工业水平已经是世界一流,但它在民主政体下坚持自由开放的贸易原则,不谋求海外殖民,因此并未被欧洲列强视为威胁。开战之后,美国总统威尔逊希望维护本国的贸易利益,因此保持中立态度,并多次呼吁和平。然而由于英国的生存高度依赖于海洋贸易,德国决定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宣布将击毁相关海域内交战国和中立国的所有船只。威尔逊仍不希望参战,只宣布与德国断交。1917年1月17日,德国外相齐默曼密报德国驻墨西哥大使,提议墨西哥与德国结盟对抗美国,为此德国将支持墨西哥收回过往与美战争中失去的土地。这份密报被英国情报局破译并传给美国政府,于3月1日被新闻界公开后,全国一片哗然, 掀起反德风浪。与此同时,德国潜艇击沉数艘商船,造成美国公民死亡。1917年4月6日,美国向德国宣战。(墨西哥于4月14日正式拒绝齐默曼电报。)

由于长期未在海外作战,美国军队在一战之前分散于各州,规模相当有限。虽然美国国会已于1916年批准扩军计划,但在威尔逊宣战之时,美军还没有一个实质性的陆军师。在随后的半年里,美国以极高的效率建立起庞大的陆军部队,自1918年初开始大规模前往欧洲作战。美军虽然缺乏训练和装备,但其士气远高于欧洲的疲惫之师,在西线战场相持不下的情况下,美军成为一支改变战局平衡的决定性力量。同时,美国海军与英国共同组织护航队,成功挫败德国潜艇战,保障了航运安全。

美国参战的影响不仅是军事上的,也改变了战争的道义性质。在美国参战之前,英、法、俄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议,对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进行瓜分,而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初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包括杜绝秘密外交、海上航行自由、消除国际贸易壁垒、裁减军备、民族自决、公正对待殖民地等行为准则,以及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苏俄也提出了民族自决口号。)这些原则充满理想主义精神,意味着抛弃帝国主义的旧世界秩序,建立一个开放、自由、平等的国际新秩序,获得了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广泛支持。

4. 巴黎和会

1918年,俄国退出战争使德国不再两面受敌,但美国出兵使得胜利天平倒向协约国一方。德国及其盟友(奥匈帝国、奥斯曼、保加利亚)都纷纷经济崩溃,秩序失控,无力再战。同时,一场神秘的流感(源头不明,只是由于西班牙最先公开报导疫情而被称为“西班牙大流感”)亦于此时席卷全球。这次流感是人类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高的疾病之一,造成欧洲数百万人、全球上千万人死亡,甚至超过了一战死亡总人数,这也催使战争尽快结束。

同盟国中,保加利亚于9月29日首先签订停战协定。奥匈帝国皇帝卡尔一世于10月14日宣布接受十四点原则,建立联邦制国家,但各民族地区纷纷宣布独立,帝国于11月3日签订停战协定。奥斯曼帝国在英国及阿拉伯起义军的进攻下,亦于10月30日签订停战。与此同时,德意志帝国也已经无法维持。10月28日,德国修改宪法,建立议会制君主立宪国家,然而此时形势已极其混乱。10月29日 ~ 11月3日,德国水兵在基尔港发生起义,革命迅速蔓延到整个德国。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次日逃亡荷兰。11月11日,德国在贡比涅森林签订停战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为了重建战后世界格局,1919年1月18日 ~ 1920年1月21日,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被巴黎和会接受作为指导纲领(然而威尔逊于1919年10月2日严重中风,基本丧失工作能力)。在此纲领下,和会与德国等战败国分别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被称为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亦由此成立(即今日联合国的前身)。出于英法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十四点原则并未在凡尔赛体系中完全实现,但它已对未来的国际秩序和世界格局起到巨大影响。(讽刺的是,尽管国际联盟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建议的,美国国会却未能批准美国加入这一联盟。)

5. 帝国谢幕

奥斯曼帝国投降之后,英军进驻君士坦丁堡。在大战之初,英国曾与沙皇俄国约定,战后将君士坦丁堡交给俄国,然而由于沙皇被推翻,新成立的苏俄主动退出战争,从而失去了这一历史机会。1920年,巴黎和会与奥斯曼帝国签订《色佛尔条约》,几乎瓜分了整个帝国。这一过于苛刻的条约遭到土耳其人民的强烈抵制,军官穆斯塔法·凯末尔在安卡拉起义,成立新政府。这时刚结束大战的英国已经无力再进行一次远征,于是支持希腊进攻土耳其,并承诺希腊获得小亚细亚半岛西端的伊兹密尔地区(希腊称士麦那,人口超过一半都是希腊人)。法国也支持亚美尼亚在土耳其东部起义。希腊在进攻初期占据上风,然而此时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竟被猴子咬伤致病死亡,导致国家陷入继承者危机。1922年,土耳其军队击败希腊军队进入伊兹密尔,随后伊兹密尔发生大火,摧毁了城中的希腊和亚美尼亚区(穆斯林和犹太区则逃过破坏),数万名希腊和亚美尼亚居民死去。大火结束了这场战争,也彻底结束了希腊的“伟大理想”。1923年7月,协约国与土耳其签署《洛桑条约》并废除《色佛尔条约》,确定了土耳其今日的国界。土耳其还与希腊签订人口交换协议,土耳其境内的约150万东正教希腊人和希腊境内的约40万穆斯林分别迁移到对方国家,两国彻底划清界限。是年10月,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凯末尔(他后来被国会赐姓“阿塔图尔克”,即土耳其国父)就任第一任总统,宣告将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世俗共和国,而苏丹家族被永久驱逐出境。与此同时,战败的希腊一蹶不振,政局长期动荡,最终在1974年废除君主制成为共和国。(希腊王室虽然退位,但乔治一世之孙菲利普已在1947年与英国伊丽莎白公主、即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结婚,这使得其子嗣成为今日英国王位的继承人。)

奥匈帝国原本是多民族的统一帝国,在战后根据“民族自决”原则正式解散。1918年11月11日,卡尔一世宣布放弃执政,随后奥地利、匈牙利分别独立成为共和国。卡尔一世的皇位于1919年4月被奥地利议会废黜,哈布斯堡王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家族延续至今)。捷克斯洛伐克亦独立建国。塞尔维亚获得了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大片地区,不仅有波黑,还有黑山和原来奥匈治下的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组成南斯拉夫王国。这种做法符合当时的民族主义潮流,然而从长远来看,奥匈帝国的仓促解体破坏了中欧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市场合作,使得中欧各国经济支零破碎。昔日强大的奥匈帝国故土,如今成为欧洲经济最薄弱落后的地区。

德国于1918年12月进行国民议会选举,社民党获胜,而新组建的德国共产党遭到失败,领导人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于1919年1月15日被害。1月19日,在魏玛召开的国民议会宣布成立共和国,俗称“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国成立之后,当即面临巴黎和会的压力。在和会上,英美都主张宽待德国,法国却以复仇心态主张严惩德国,最终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向法国做出让步,对德国施以巨大的割地赔款,这给魏玛共和国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新生的共和国在重担下蹒跚前行,民不聊生,危机四伏。1920年2月德国纳粹党成立,次年希特勒成为党魁。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馆企图发动政变,失败被捕。希特勒在短暂坐牢后被释放,此后致力于通过合法途径获得权力。

俄国陷入一段剧烈的动荡。十月革命之后,芬兰首先宣布独立,得到苏维埃承认。1918年立宪会议失败之后,俄国内部反对苏维埃的多支势力联合起来,于1918年9月在西伯利亚成立临时政府。这一政府很快被海军上将高尔察克掌权,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并得到协约国的支持。此外,在苏维埃割让给德国的领土上,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在巴黎和会之后纷纷独立。苏维埃红军与高尔察克白军展开内战,于1920年消灭了高尔察克,并打退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同时,苏俄又和波兰发生战争。此前波兰在1795年被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瓜分,巴黎和会使它重新建国,但并未明确波兰与俄国之间的边界。为了扩张领土,波兰对苏俄发动进攻。战争初期,由于红军主力忙于内战,波兰占据优势,但红军在打败白军之后回身反击波兰,反而攻至波兰首都华沙城下。苏俄意图占领波兰,进而支援德国革命甚至解放整个欧洲。这一行动获得了德、法、意等国共产党的响应,然而红军最终兵败华沙,只得在1921年与波兰签订和约,放弃了解放欧洲的梦想。1922年12月30日,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正式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对世界格局造成了巨大影响。欧洲传统强国纷纷遭受重创。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沙皇俄国从此灭亡,此后世界上不再存在大型帝国。英、法虽然获胜,但也损失惨重。美国正式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倡导的平等、自由理念取代了帝国主义,成为国际秩序中新的主导原则。纽约取代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美元也逐渐取代英镑的地位,全球领导力量开始从欧亚旧大陆转移到美洲新大陆。然而,一战也导致了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大国的诞生,以及纳粹的兴起,在未来数十年内,成为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