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法兰西
1. 第三等级
启蒙运动改变了法国社会的精神面貌,但它未能改变一个客观事实:法国的社会生产力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凭借工业化大生产的优势,英国产品物美价廉,畅销欧洲和海外市场,法国一下子被甩到后面。在七年战争(1756 ~ 1763年)中,法国完败于英国,丢失了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地,封建王权受到沉重打击。为了报复英国,法国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却使得已经濒于崩溃的本国经济进一步下滑。这时又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陷于饥荒,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东尼特仍然奢华无度。这种情况下,旧制度已失去人心,剧变一触即发。
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危机,路易十六于1788年召开贵族会议要求加税,但未获贵族支持,遂于次年宣布召开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是法国封建制度中的一个特殊权力机构,由教士、贵族、平民这三个等级的代表组成。对于国家的重要提案,只要三个等级中有两个等级赞成就能通过,因而曾是历史上国王压制贵族的有力手段。然而,这次会议的情况却发生了变化。第三等级的代表们要求实行一人一票而不是一个等级一票,国王同意了这一要求,这使得第三等级取得了事实上的最高决定权(他们的人数超过其它两个等级之和)。第三等级代表们决定自立为“国民议会”,并于6月20日在网球场签字宣誓,宣布政治权利属于人民及其代表而非君主。不久,一些教士和贵族也加入进来,国民议会改名为国民制宪会议,宣告将建立新的国家制度。在此鼓舞下,巴黎民众发动起义,7月14日攻陷巴士底狱,这一天后来成为法国国庆日。国王完全失去了统治权力。8月,制宪会议发表了包括《人权宣言》的一系列法令,扫除了封建贵族和教士的所有特权。次年,制宪会议宣布教会的庞大财产由国家没收,神职人员成为国家雇员,而修士修女被劝谕回归世俗生活。法国王座与天主教会的千年同盟从此终结。
出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此时的革命民众分为诸多派别,大部分代表并不主张完全取消王室,而是希望实行君主立宪。在1791年6月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失败之后,制宪会议于9月通过的宪法依然规定国王拥有行政权(类似于美国总统),而立法和司法权分属于立法会议和法院,使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国家。
此时的欧洲天主教诸国传承已近千年,各国王公贵族之间经常通婚,形成盘根错节的血缘关系,虽然也常为了争夺利益而彼此交战,但都属于同一个世袭特权阶层。然而,法国大革命彻底废除了贵族制度,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由平民掌权的国家。(英国虽然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世袭贵族仍在,此时还能通过上议院行使权力。)这引起欧洲各国王室的深切不安。同时,法国民众也希望欧洲各国都建立自由民主的政府,从而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
2. 反法联盟
1791年11月,法国国民公会要求奥地利不得收留法国的流亡贵族。被拒绝后,法国于1792年4月对奥地利宣战。普鲁士随后与奥地利联合,形成第一次反法联盟。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东尼特(奥地利皇帝之妹)泄露军事机密给联军,使法国军队被打败。危急之中,雅各宾派革命党人于8月10日发动第二次起义,迫使立法会议废除君主立宪制宪法,国王退位。9月22日,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年1月,国民公会通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这一行为使欧洲各国的君主团结起来,英、荷、西、葡等国都加入反法同盟。(法国呼吁美国加入革命阵营,但美国始终保持中立。)这时法国掌权的是雅各宾派中较为温和的支派吉伦特派,他们在对外战争中处于下风,同时未能制止国内的投机商,导致物价失控。5月31日 ~ 6月2日,激进的雅各宾派(称为山岳党)在罗伯斯庇尔的领导下发动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建立起雅各宾专政。罗伯斯庇尔实行恐怖统治,先把投机商人处死,再把吉伦特派全部处死,然后又把雅各宾派内部的不同政见者大批处死。这些残酷做法使他逐渐丧失民心。1794年7月27日,反对派发动“热月政变”推翻罗伯斯庇尔,次日将他也送上断头台。
热月党人大量处决雅各宾派,几乎将其全部清除。狂热的革命终于反噬其自身:在1791 ~ 1794年期间,法国被斩首的“反革命份子”达7万人之多,无论是顽固保皇派还是激进革命派都已经凋零殆尽。1795年,热月党人解散国会,成立了新的政府机构:督政府。这又引起了巴黎民众的暴动。一位年轻军官迅速带兵平定了这次动乱,随即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他的名字叫拿破仑·波拿巴。
1796年,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的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他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击败奥地利领导的反法联盟,然后征服了已有千年之久的威尼斯共和国和教皇国,整个意大利都臣服于法国。这一辉煌胜利使拿破仑成为英雄,也受到督政府的猜忌,于是他率军前往埃及远征。这次远征的意图是切断英国与印度之间的红海联络路线,并使法国能从中东前往印度。拿破仑远征军以2.5万人与马穆鲁克的10万大军决战于金字塔下,以仅仅损失300人的代价大获全胜。然而,英国舰队在亚历山大港附近歼灭了法国舰队,使远征军被切断补给而陷入困境。
此时在法国国内,督政府的统治不得民心;外部则有奥地利领导下的神圣罗马帝国联同英、俄、奥斯曼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1799年10月,拿破仑只身从埃及返回国内(此后远征军坚守埃及直到1801年被奥斯曼与英国联军击败),被民众当作救星欢迎。11月9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废除了督政府,解散议会,成为法国第一执政。三周后,拿破仑向人民发布公告,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
3. 拿破仑战争
1800年,拿破仑执政后不久就率军打败第二次反法联盟。此后拿破仑致力于内政建设,在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他亲自参与起草的《民法典》,这部法典奠定了现代法国的基础,并且沿用至今。同年12月,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称帝,将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加冕典礼上,拿破仑没有遵从旧例让教皇加冕,而是自己从教皇手中取过皇冠戴到头上,然后又亲手为皇后约瑟芬加冕。
拿破仑的称帝刺激了欧洲其它国家。1805年,神圣罗马帝国、英国、俄国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与西班牙联合,企图渡海征服英国,然而纳尔逊指挥的英国海军在特拉法加海战中击溃法西联合舰队,打碎了拿破仑的梦想。拿破仑放弃渡海,向东击败奥地利和俄罗斯,然后宣布成立“莱茵邦联”,将德意志的诸多邦国置于法国的保护下。同时,为了彻底消除奥地利的影响,拿破仑迫使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的国王”称号,只保留奥地利皇帝称号。1806年8月6日,“罗马帝国”这一名词终于彻底走入历史。同年,拿破仑下令修建巴黎凯旋门以庆祝胜利。
此时除了俄国与葡萄牙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大陆都已向法国屈服,但法国仍然无法保障自己的安全,尤其是工业发达的英国,始终是其最大威胁。为了削弱英国,拿破仑宣布实行“大陆封锁”,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的任何贸易往来,但由于葡萄牙和俄国这两个漏洞而难以起到实质性效果。因此,在打败了英、俄、普组成的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拿破仑就着手征服葡萄牙。
此时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卡洛斯四世是一个无能之辈,为了对付仇敌英国而与拿破仑合作。1807年,拿破仑借道西班牙入侵葡萄牙,葡王室出逃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宣布迁都于此。拿破仑随后就废黜卡洛斯四世,并把自己的弟弟立为西班牙国王,意欲将西班牙纳为附庸。这导致西班牙民众爆发反侵略起义,30万法军陷于伊比利亚半岛的人民战争之中。奥地利、英国趁机发动第五次反法同盟,再度被拿破仑击败。
与此同时,拿破仑希望东方的俄国加入“大陆封锁”,并且支持俄国于1809年从瑞典手中夺取了波罗的海东岸(即芬兰),但俄国仍然口是心非。1812年夏,为了彻底控制俄国,拿破仑率领集多国之力组成的61万联军远征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采取焦土政策,坚壁清野,并以游击战术不断消耗联军的战斗力。而拿破仑大军在寒冷、饥饿、流行疾病的折磨下(拿破仑本人也身患疾病),终于攻至莫斯科附近的博罗金诺。9月3日,双方25万人在此激战,近7万人伤亡,最终法军占据了微弱的优势,俄军决定撤退并放弃莫斯科。9月15日,拿破仑率军进入莫斯科,次日即发生全城大火,除了极少数大型建筑之外,千年名城莫斯科化为一片焦土。拿破仑要求与亚历山大议和但遭到拒绝。迫于寒冬降临,法军不得不于10月4日开始撤退。10月6日,俄罗斯开始下雪,而大部分法军仍然身穿夏季军衣,在饥寒交迫下被俄军沿途追击,伤亡惨重。在整个战争中,拿破仑大军有44万人阵亡和重伤,撤到华沙的军队不足6万,最后在12月回到法国的只剩2万多人。
1813年1月,沙皇亚历山大下令40万大军发动反攻,奥地利和普鲁士也参与形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法国的附庸国纷纷宣告独立,拿破仑帝国全面崩溃。1814年3月31日,俄军攻破巴黎;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投降。沙皇亚历山大率军进入巴黎,这是俄罗斯历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胜利。随后,拿破仑签署退位诏书,并被放逐到地中海中部的厄尔巴岛。路易十六之弟路易十八回到巴黎登基,法国波旁王朝复辟。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潜返法国,国王路易十八派去的部队并没有攻击他,反而迎其复辟。路易十八逃亡国外,拿破仑再次夺得政权。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的滑铁卢被英国威灵顿公爵统率的联军击败。拿破仑于7月15日正式投降,然后被再次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圣赫勒拿岛,处于英国的严密监视下。拿破仑在这座荒岛上度过余生,于1821年5月5日去世。(据1980年代的遗体检验,他被认为是死于砒霜中毒。)1840年,拿破仑的灵柩被运回巴黎,在经过凯旋门后被安葬到塞纳河畔的荣军院。
4. 维也纳会议
1814年拿破仑失败后,沙皇亚历山大的声威无与伦比,被称为“神圣王”和“欧洲的救世主”,但英国、奥地利、普鲁士都不愿看到欧洲大陆出现一边倒的力量。为了重建欧洲格局,俄、英、奥、普等国在维也纳召开外交会议。尽管拿破仑在此期间逃回法国,但会议仍然继续进行,而最终决议在滑铁卢战役之前九天便已签署。
与传统的战后和约不同,维也纳协定的重点不在于瓜分战败国的土地,而在于压制由法国传播开来的革命思潮。在国土与政权方面,维也纳协定在很大程度上恢复战前格局:法国波旁王朝复辟,领土也恢复到战前范围,并未受到太多损失;俄罗斯获得了波兰的大部分,并保有芬兰;普鲁士和奥地利各自获得了一些领土,并且成立了新的德意志邦联以取代废除的神圣罗马帝国和莱茵邦联;西班牙波旁王朝复辟;葡萄牙王室回归复国;荷兰王国重新成立;教皇国也被重建,庇护七世从拿破仑的软禁中回到罗马。——有趣的是,拿破仑战争期间,无嗣的瑞典王国邀请拿破仑的元帅贝尔多纳特成为王储,贝尔多纳特(改名为卡尔·约翰)率领瑞典打败了丹麦-挪威联盟,于1814年吞并挪威。从这时起,瑞典宣布保持永久中立,其王国延续至今。曾经是北欧霸主的丹麦只剩下面积狭小的本土和格陵兰、冰岛、法罗群岛等冰封属地,此后也不再主动参战。1905年和1918年,挪威和冰岛分别从瑞典和丹麦宣布和平独立。
鉴于封建君权在法国革命中受到严重打击,亚历山大一世倡议成立“神圣同盟”,由东正教的俄罗斯沙皇、天主教的奥地利皇帝、新教的普鲁士国王共同组成,以基督教名义重申“君权神授”原则,呼吁欧洲君主团结互助以维护旧的国际秩序。然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已经随着拿破仑的征服一起点燃了整个欧洲大陆,君王们再也无法将它们从民众脑海中消除。就在维也纳会议之后的数十年里,革命运动在欧陆各国此起彼伏,伴随着一系列的武装斗争。到拿破仑去世一百年时,欧洲几乎所有帝国都已灭亡。
而在遥远的美洲,拿破仑战争也带来翻天覆地的后果,因为它极大促成了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的独立。拿破仑占领伊比利亚期间,西班牙名存实亡,1810年阿根廷殖民地率先起义。此后数年里,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中美洲诸国纷纷宣布独立。西班牙王室虽然在英国的帮助下复辟,但已无力回天。另一方面,葡萄牙王室在战争期逃亡至巴西,也使得宗主国在殖民地眼中的地位一落千丈。1821年葡王室归国之后,巴西人民不愿再回到殖民地身份,遂于次年宣告独立。西葡两国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花费数百年建立的美洲殖民地,终于全部失去了。尤其是西班牙,此后陷入长期的动乱和内战,在工业化进程中被英法等国抛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