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军东征
教皇乌尔班演讲,说杀异教徒死后可以升天,之后开始十字军东征。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土耳其人攻陷了坚挺了1000年的君士坦丁堡,中世纪结束。
1. 马其顿王朝
拜占庭在马其顿王朝(867 ~ 1056年)数位杰出帝王的带领下进入中兴盛世。疆域再度从亚得里亚海延伸到幼发拉底河,甚至圣城耶路撒冷也似乎垂手可得。然而,1054年,罗马教皇派来的特使与君士坦丁堡牧首发生冲突,竟宣布将东方教会逐出教门。此事导致东西教会彻底决裂,君士坦丁堡与罗马反目为仇。同时,来自北欧的诺曼人在教皇的支持下夺取了拜占庭控制的西西里地区;来自中亚的塞尔柱突厥席卷了拜占庭刚刚收复的亚洲领土。然后于1071年在曼齐刻尔特大败拜占庭陆军,甚至俘虏了帝国皇帝。从此拜占庭失去了安纳托利亚的粮食和战马,在与东方的对抗中处于下风。
在古罗马帝国时代,整个地中海都是罗马帝国的内湖,海洋贸易把帝国统治下的不同民族、文化联系起来。日耳曼蛮族的南侵使帝国失去了以农耕为主的西部区域,但拜占庭仍然保有贸易繁荣的东地中海。然而,伊斯兰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地中海的面貌,使它被永久撕裂了:北岸仍然是基督教阵营,南岸从此落入伊斯兰阵营,东西两端则是双方争夺的战场。在这种情况下,基督教阵营不仅未能团结抵御外敌,反而进一步走向分裂——800年查理曼被教皇加冕,使拜占庭断绝了统一帝国西部的希望。
四面楚歌之下,拜占庭帝国重新团结在东方教会的周围,焕发出惊人的活力。破坏圣像运动于843年被废止,消除了帝国内部的思想分歧。当伊斯兰世界的阿拔斯王朝频繁内乱之时,拜占庭却在马其顿王朝(867 ~ 1056年,因首位皇帝巴西尔一世是马其顿人而得名)数位杰出帝王的带领下进入中兴盛世。马其顿王朝的武功在巴西尔二世(976 ~ 1025年在位)统治期间达到顶峰:995年向东方出征阿拉伯的法蒂玛王朝,收复了包括叙利亚在内的大片亚洲领土;1014年在西线打败了保加利亚,四年后将其彻底吞并。东罗马帝国的疆域再度从亚得里亚海延伸到幼发拉底河,甚至圣城耶路撒冷也似乎垂手可得。
然而,拜占庭复兴的关键时刻却发生了一个荒诞的闹剧:1054年,罗马教皇派来的特使与君士坦丁堡牧首发生冲突,竟宣布将东方教会逐出教门。此事导致东西教会彻底决裂,君士坦丁堡与罗马反目为仇。更严峻的是,两支新的强大敌人此时正从地平线的两端浮现——出自北欧的诺曼人渡海而来,在教皇支持下夺取了拜占庭控制的西西里地区;出自中亚的塞尔柱突厥席卷了拜占庭刚刚收复的亚洲领土,然后于1071年在曼齐刻尔特大败拜占庭陆军,甚至俘虏了帝国皇帝。西西里的丢失不算严重,曼齐刻尔特则是一次致命的灾难,从此拜占庭失去了安纳托利亚的粮食和战马,在与东方的对抗中处于下风。
2. 教皇的号召
1092年,塞尔柱突厥内部分裂。拜占庭认为这是收复东方领土的大好时机,于是在1095年向西方教皇求援,教皇乌尔班二世发表演说,号召骑士进行远征,从异教徒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于是,持续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开始。
1092年,昙花一现的塞尔柱突厥发生了内部分裂。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很可能认为这是收复东方领土的大好时机,因此他决定搁置东西教会的宗教分歧,于1095年派使臣向西方的教皇求援。他的请求得到了教皇乌尔班二世的积极响应,教皇在法国的克莱蒙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演说之一),号召欧洲的骑士们进行远征,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于是,持续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运动开始了。
西方欧洲为什么对十字军投入巨大的热情,宗教因素固然重要,但同时也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原因。经过上百年的稳定发展,此时西欧人口增长已经超过了经济承载能力,同时也认识到东方有更多的财富和土地。因此,十字军东征实际上是把内部的社会矛盾转移到对外征服,和当初的阿拉伯扩张有相同之处。这一行动得到了没落贵族骑士(他们往往因为不是长子而无法继承遗产)的支持,因为他们从社会不安定分子一跃变成为基督而战的圣战士;同时也得到了富有贵族的支持,因为减少了与他们争夺财产的竞争者;得到了穷人的支持,因为他们有机会去冒险赢得财富;更得到了教皇的支持,因为它使教皇成为全欧洲武装力量的精神领袖。
1097年,第一支正规的十字军(约3万多人,主要由法国和西西里的诺曼骑士组成)抵达了君士坦丁堡。皇帝原本期望他们作为雇佣军,在拜占庭将领的指挥下收复安纳托利亚,而十字军的计划是作为独立自主的武装力量进军耶路撒冷。因此,双方很快就发生了争吵甚至武力冲突,但终究还是以大局为重而联合向东出击。此时的塞尔柱突厥正处于四分五裂,但十字军并未进攻安纳托利亚的内陆高原,而是沿着地中海东岸进攻叙利亚和耶路撒冷。在信仰的鼓舞下,十字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099年攻克圣城耶路撒冷,占领了地中海东岸的狭长地带。当初十字军曾承诺将征服的土地归于拜占庭所有,但他们把这一承诺忘在脑后,瓜分了这片土地并建立了四个小国,其中面积最大也最重要的,是耶路撒冷王国。
3. 十字军国家
1144年,突厥人利用十字军内部的矛盾进行反扑,在叙利亚消灭了四个小国之一的埃德萨伯国。在耶路撒冷王国的呼吁下,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带着他的王后埃莉诺)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三世共同组成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 ~ 1149年)
征服耶路撒冷使十字军成为整个西方心目中的英雄,但他们亟需补充人手。除了来自西方各国君主的支持,此时还有大批贵族骑士志愿来到十字军国家进行支援。他们在天主教会的名义下成立了数个武装团体,包括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以及较晚成立的条顿骑士团等。在这些武装力量的支持下,十字军国家成为天主教欧洲在东方的桥头堡,使落后的日耳曼和维京人后裔见识到东方的财富和灿烂文化,极大的开拓了他们的眼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由于圣殿骑士团在多国设有分部,他们允许朝圣者在本国把钱交存给骑士团,到达圣地后再凭存单取钱。这使圣殿骑士团成为最早的国际银行,并以此变得富裕。)
当初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时,将城里的十万穆斯林居民全部屠杀,但是他们很快意识到贸易的重要性,于是允许穆斯林前来经商,形成了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相互敌视但又彼此共存的独特局面。这给十字军国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回报。然而,十字军的真正问题在于,他们没有统一的领导,而是由一群各自独立而又争吵不休的贵族组成,因此从未凝聚成一个整体力量,而是不断的陷于分裂和内耗。与之相比,伊斯兰势力反而在外来威胁下团结起来。
1144年,突厥人利用十字军内部的矛盾进行反扑,在叙利亚消灭了四个小国之一的埃德萨伯国。在耶路撒冷王国的呼吁下,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带着他的王后埃莉诺)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三世共同组成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1147 ~ 1149年),但这次东征很快就在严重内耗和愚蠢指挥下失败,未取得任何有意义的军事成果。——唯一重要事件是路易七世和埃莉诺在远征过程中爆发矛盾,夫妻感情破裂,回国之后就离了婚,埃莉诺改嫁英王亨利二世。这件事对此后英法两国的关系有深远的影响。
4. 萨拉丁与狮心王
1169年萨拉丁成为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两年后,他就废黜了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建立了逊尼派的阿尤布王朝,并在名义上尊奉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1181年,萨拉丁驱逐了叙利亚的突厥人,从而同时占有埃及和叙利亚两地,在陆上对耶路撒冷王国形成包围。1187年的哈丁之战中,萨拉丁诱敌深入,全歼十字军建立的最大的国家—耶路撒冷王国的主力。为了挽救十字军战果,西欧开始第三次东征。1191年,英王“狮心王”理查一世在阿苏夫战役大败萨拉丁。
第二次东征之后,东方的穆斯林又开始互相争斗,暂时缓解了对十字军国家的军事压力,直到萨拉丁(1137 ~ 1193年)在埃及崛起。萨拉丁是库尔德人(相传是古代米底亚人的后裔),于1169年成为埃及法蒂玛王朝的宰相。两年后,他就废黜了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建立了逊尼派的阿尤布王朝,并在名义上尊奉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1181年,萨拉丁驱逐了叙利亚的突厥人,从而同时占有埃及和叙利亚两地,在陆上对耶路撒冷王国形成包围。
此时的耶路撒冷国王是一位患有麻风病的少年鲍德温四世。据传他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不满16岁时就亲自领军击退了萨拉丁的进攻,然而在病魔的侵蚀下,他已无力统治自己的国家。1185年,年仅25岁的鲍德温病逝,并未留下子嗣,王国随后出现争权内乱。萨拉丁趁机赶到,在1187年的哈丁之战中诱敌深入,全歼耶路撒冷王国的十字军主力,耶路撒冷城在坚持抵抗几天后协议投降。萨拉丁宽宏大量地允许居民在缴纳赎金后离开,而无钱缴纳赎金的穷人后来也被释放,这与当初十字军屠杀穆斯林的行为成为鲜明对比。(电影《天国王朝》根据这段历史改编。)
耶路撒冷的陷落引起了西方的强烈震动。为了挽救十字军的战果,西欧最强大的三个君主:德皇“红胡子”腓特烈·巴巴罗萨、英王“狮心王”理查一世、法王“尊严王”腓力二世联合出征。然而,这第三次东征的结果却相当戏剧化:德皇腓特烈竟然在路上渡河时溺水而亡,他的部队也大部分回了家;法王腓力(路易七世与后妻之子)和英王理查(埃莉诺与亨利二世之子)在战斗中爆发矛盾,于是也称病回国;最后只剩下理查一路孤军奋战。
理查是从海路抵达中东,一路所向披靡。他先在途中征服了拜占庭属下的塞浦路斯,使之成为十字军的海上基地;登陆之后,他又和腓力合兵攻克了阿卡港。腓力离去之后,理查独自率军在1191年的阿苏夫战役大败萨拉丁,乘胜进军耶路撒冷。然而就在耶路撒冷垂手可得之际,传来消息说腓力为了报复理查,支持理查的弟弟约翰在国内图谋篡位。理查无心在东方继续停留,迅速和萨拉丁签订停战条约(耶路撒冷王国占据巴勒斯坦沿海港口,穆斯林仍然保有耶路撒冷城,理查的妹妹与萨拉丁的义弟结婚——后来成为埃及王后),然后率小队人马赶回遥远的不列颠。他本来计划从海路返回,但在中途遇到海难,只得登陆前行。不幸的是,由于在东方战事中得罪了德意志的奥地利公爵,理查被奥地利人抓住并交给新任德皇亨利六世。在被囚一年多并支付了巨额赎金后,他才被放回国,平定了约翰的叛乱。
当狮心王理查在1191年离开耶路撒冷时,他向将士们承诺很快就会回来继续战斗。然而,这两人的交手再未实现。1193年,萨拉丁在大马士革病故。1199年,理查在法国战场中箭身亡。在此后的阿拉伯与英格兰,这两个人分别被视为本国的战斗英雄。理查的雕像矗立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宫门前,直到今天。
5. 威尼斯兴起
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是世界上最美丽浪漫的城市之一,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来到这里,徜徉在夕阳下的运河海风之中。然而很少有游客会想到,在这迷人美景的后面,隐藏了多少罪恶。在很大意义上说,威尼斯改变了今日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势力格局。
威尼斯的位置得天独厚,位于亚得里亚海北端的潟湖(沙洲围绕的浅海水域)之中。从商业角度,威尼斯是海洋贸易与陆地的最佳交汇点,地中海上的货物从这里登陆后就可以迅速运输到欧洲内陆。从防御角度,潟湖的平静水面下是看不见的迷宫:有的地方适宜行船,有的地方暗礁密布。熟悉水文的本地船只进退自如,外来的入侵者则举步维艰。依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精明的商业头脑,威尼斯这个弹丸之地的水上小城竟然和庞大的拜占庭帝国一样成为欧洲千年之国,最后还成了拜占庭的掘墓人。
威尼斯的诞生据说是始于452年西罗马帝国晚期,为了躲避匈人的侵袭,一群罗马人逃入潟湖中的小岛避难,而潟湖隔开了蛮族的进攻,保护他们在乱世中生存下来。当查士丁尼一世再征服地中海地区时,威尼斯人也兴高采烈的回归祖国,成为拜占庭的属地。但由于伦巴底人很快入侵意大利北部,使得威尼斯实际上并未受到拜占庭的管辖,基本上是独立自治。随着规模与人口增长,697年威尼斯举行了第一次选举,由选举而出的总督(名义上是拜占庭权威的代表,实际上是民选总统)来进行统治。从这时开始,威尼斯就是议会制+民选总统(终身但非世袭)的城市共和国,维持了千年之久,直到1797年被拿破仑征服。
在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被教宗加冕为罗马皇帝,此时拜占庭在意大利北部的领土基本上都已转由罗马教宗统治。查理曼要求威尼斯也服从罗马,并派王子丕平进攻威尼斯。威尼斯人依靠潟湖再次抵抗了入侵,丕平王子也染病身亡。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查理曼承认威尼斯为拜占庭属地(等于承认威尼斯事实上独立),而威尼斯同意向法兰克进贡,以换取帝国境内的自由通商权。由此,正式宣布了威尼斯作为新兴国家的开始。威尼斯人萌发出高昂的爱国热情,828年,两名威尼斯商人居然在亚历山大港偷盗了圣马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遗骸,然后藏在整箱猪肉下面逃过了穆斯林的检查,运回威尼斯。圣马可从此成为威尼斯的精神象征,市民共同捐款修建了一座宏伟的、拜占庭风格的圣马可教堂,今日依然耸立在威尼斯腹地的圣马可广场,并且将圣马可的象征物狮子作为威尼斯的“注册商标”。
由于威尼斯没有任何农业,它成为全世界首个完全依靠商业生存的国家,贸易就是威尼斯人的一切。他们的主要经济活动就是从地中海东部的拜占庭(也包括穆斯林地区,虽然这是被禁止的)取得东方商品,然后高价转卖到欧洲内陆。在此过程中,威尼斯人获得了大量财富,以及臭名昭著的“威尼斯商人”声誉。991年,威尼斯再度与神圣罗马皇帝奥托三世签订协议,确定了帝国陆上的贸易特权。然而,此时的威尼斯还面临两个挑战:拜占庭的商业环境,以及达尔马提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的海盗。
992年,正在与保加利亚交战的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962~1025年在位)与威尼斯签订盟约,威尼斯以有事时提供拜占廷海军战力、补给与军费等义务,换得了在拜占庭境内免税的贸易特权,以及征讨达尔马提亚的剌命。不懂经济的巴西尔二世或许以为他获得了强大的海上盟友,却不知道免税特权像一支看不见的蚀骨针,迅速掏空了本已虚弱的拜占庭帝国。从此以后,拜占庭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减少,而威尼斯在消灭了达尔马提亚海盗之后飞速发展,成为全欧洲最富裕的财富之城,双方的实力对比开始发生改变:大象衰弱了,老鼠膨胀了。
6. 丹多洛协议
1202年,十字军第四次东征。这次采取狮心王的建议走海路袭击阿尤布王朝的老巢埃及,庞大军队的运送任务交给了威尼斯。而十字军觊觎拜占庭的富丽辉煌,他们不再把拜占庭当做盟友。面对丰厚报酬的美好前景和身上背负的巨额债务结合起来,使远征军改变了他们的目标,不再是异教徒统治的耶路撒冷或者埃及,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基督教城市——君士坦丁堡。
1198年,在“狮心王”理查离开东方的几年后,教皇英诺森三世再次呼吁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此时英法两国国王(理查和腓力)正忙于彼此交战,德意志也陷于内部斗争,但教皇的使者成功说服了几位贵族来领导东征。
狮心王也从军事角度提出建议,认为从陆上前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漫长艰险,更好的方式是从海路袭击阿尤布王朝的老巢埃及。十字军领袖们决定采纳这个方案,而此时只有一个国家能提供运送庞大军队穿越地中海的船队,这就是威尼斯。
1201年,十字军的代表拜访了威尼斯,此时的威尼斯总督是年过九旬、双目失明的丹多洛(1107 ~ 1205年)。经过一周的研究,威尼斯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运送20000名步兵、4500名骑士、4500匹马和9000名侍从,提供为期九个月的运输和给养,费用为9.4万马克(这笔钱大约相当于法兰西一年的财政收入);此外威尼斯还免费提供50艘武装桨帆船,前提是他们得到所有战利品的一半。十字军代表经过一夜的考虑就同意了此方案,只是将最终价格砍到了8.5万马克。——这是中世纪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商业合同。
在接下来十三个月的时间里,威尼斯全城放弃了一切其它商业活动,投入到这项准备工作中。他们预备了大量的船只(总共大约450艘运输船加上50艘战船)、可拆解海运的攻城器械、所有人(大约33000名十字军战士,还加上30000名水手)接近一年的口粮,出色地按照合同要求的日期完成了任务。然而巨大的灾难是,十字军召集的人数远远低于预期,只来了12000人,因此他们无力按合同付款。十字军想尽一切办法支付了5.1万马克,还有3.4万马克(约9吨白银)的缺口无法偿还。他们不能放弃东征,但威尼斯也不能承担这样的损失。为了打破僵局,丹多洛同意延期付款,前提是十字军要攻打达尔马提亚的扎拉港。扎拉是匈牙利国王统治下的基督教城市,也是威尼斯的商业竞争对手。别无选择的十字军只能同意了这一条件。1202年,第四次十字军出征了,95岁的丹多洛亲自加入这支军团。十字军一出手就攻克了扎拉,这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愤怒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宣布对所有十字军成员实行绝罚,但事情已无可挽回。
十字军背负着巨额债务准备继续东进,这时又遇见了另一个关键人物:拜占庭的流亡王子安格洛斯。安格洛斯的父亲伊萨克二世是拜占庭前任皇帝,被亲弟弟阿历克塞三世推翻并囚禁,此后安格洛斯在欧洲四处流亡,游说欧洲列国帮他夺回皇位。他以为这次十字军东征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便前来游说,只要十字军帮他夺回皇位,就会获得极其丰厚的报酬。另一方面,西欧人早就觊觎拜占庭的富丽辉煌,他们不是把拜占庭当作盟友,而是看作潜在的劫掠对象。在这次东征之前,西欧人就曾多次掠夺拜占庭属地,但并没有理由与君士坦丁堡正面交锋。安格洛斯使他们有了出兵的借口,而丰厚报酬的美好前景和身上背负的巨额债务结合起来,使远征军改变了他们的目标,不再是异教徒统治的耶路撒冷或者埃及,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基督教城市——君士坦丁堡。(十字军到底是在东征路上改变主意还是在出发之前就有所预谋,有不同的说法。而教皇英诺森三世似乎是默许了这一行动。)
7. 拜占庭陨落
1204年4月,依靠强大的威尼斯舰队,十字军攻克了君士坦丁堡的海墙。君士坦丁堡在建城八百多年后首次被外敌攻陷,却不是毁于异教外族,而是沦于基督教徒之手。1261年,流亡的拜占庭贵族成功地驱逐了拉丁王国,复辟了拜占庭帝国。然而,这个重生的帝国再也未能恢复往日的繁盛,它只是一个披着昔日辉煌帝国影子的地区性小国家。尽管它历经重重困难,坚持到1453年才最后灭亡,但真正的拜占庭在1204年就已被摧毁了。当1095年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向罗马教皇写信求援时,他一定没有想到,这封信最终导致了拜占庭的灭亡。
1203年6月,十字军乘坐威尼斯的船只抵达君士坦丁堡,开始攻城。拜占庭事前完全没有防备,但坚固的城墙和三万守军使他们仍然占据军事优势。然而,怯弱的篡位者阿历克塞三世竟带着金银财宝弃城而逃。伊萨克二世复辟后开城迎接十字军进入,并使安格洛斯成为共治皇帝。安格洛斯从已近空虚的拜占庭国库中支付了8.4万马克给十字军,使他们完全付清了威尼斯的欠款,但仍不足以满足十字军的胃口。骄横的十字军不断要求皇帝支付更多酬金,并和拜占庭民众之间频繁发生冲突,而安格洛斯既无力调解冲突,也不敢让十字军离开。混乱之中,君士坦丁堡爆发了一场大火,市区中心的大片地区都化为焦土。这次火灾使民众的愤怒达到极点,随后产生了起义,安格洛斯父子都被杀死,新皇帝穆尔策弗卢斯拒绝履行安格洛斯对十字军的承诺,这意味着十字军和君士坦丁堡之间的战争再次开启。
1204年4月,依靠强大的威尼斯舰队,十字军从金角湾攻克了君士坦丁堡的海墙,新皇帝穆尔策弗卢斯逃亡(后来被十字军俘获杀死)。君士坦丁堡在建城八百多年后首次被外敌攻陷,却不是毁于异教外族,而是沦于基督教徒之手。十字军彻底洗劫了这座东罗马帝国的都城,无数的金银财宝和艺术珍品都被掠夺或毁坏。在众多的战利品中,丹多洛亲自挑选了来自竞技场的四尊青铜骏马像,将其运回威尼斯并安置在圣马可教堂的正门上方,和黄金狮子像一起成为威尼斯人的荣誉和骄傲,直到今天。
按照战前十字军与丹多洛的约定,威尼斯得到了拜占庭的八分之三领土(包括君士坦丁堡的码头、兵工厂以及东地中海的大量岛屿和港口),一跃成为垄断地中海贸易的海洋霸主;十字军瓜分了拜占庭的其余领土并成立了多个小王国,其中最重要的是统治君士坦丁堡(除去威尼斯得到的部分)的拉丁王国。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圆满结束了,拜占庭帝国崩溃了,欧洲人满载而归,而东方教会也臣服于罗马教皇之下,这使得教皇英诺森三世欣喜地收回了对十字军的绝罚。大部分十字军和威尼斯人带着战利品返回了家乡,但丹多洛并未离开:他于1205年病逝于君士坦丁堡,并长眠于圣索菲亚大教堂,直到1453年这座城市再度被奥斯曼帝国攻陷。
1261年,流亡的拜占庭贵族成功地驱逐了拉丁王国,复辟了拜占庭帝国。然而,这个重生的帝国再也未能恢复往日的繁盛,它只是一个披着昔日辉煌帝国影子的地区性]小国家。尽管它历经重重困难,坚持到1453年才最后灭亡,但真正的拜占庭在1204年就已被摧毁了。
当1095年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向罗马教皇写信求援时,他一定没有想到,这封信最终导致了拜占庭的灭亡。
8. 卡诺莎之辱
德意志位于欧洲中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自从962年奥托一世被教皇加冕为皇帝以来,德意志国家就以“罗马帝国”的身份自居。这使其获得了崇高的荣誉,然而也使其未来命运和罗马教廷紧密纠缠在一起。
由于罗马教廷抵制了拜占庭的破坏圣像运动,因此西方的天主教会仍然保有大量土地和财富,主教们不仅在宗教生活、而且在世俗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影响。而罗马教皇居于各地主教之上,也不仅是宗教领袖,而是一个能与世俗君王争斗的强大政治力量。(罗马教皇控制主教们的举措之一是禁止教士结婚,以防教会财产变为教士私产。拜占庭皇帝领导下的东正教会则无此要求。)历任教皇们都不善于治国和军事,因此从未拥有强大的武力,每当教皇面临外敌入侵时,常常要请求世俗君王(例如查理曼和奥托一世)出手援救。而当教皇的生存得到保障,他们就试图通过宗教和外交手段,从君王手中争夺权力。而争夺的焦点之一,就是谁负责任命各地教会的主教,是教皇还是国王(以及地方贵族)?国王和贵族们自然认为教会理应位于自己的统治下,而教皇们常常怀有一个梦想:建立一个宗教至上的基督教联邦,联邦里的国王和贵族们接受教会领导,而教会接受教皇领导。
在神圣罗马帝国,关于皇帝是否能够任命主教(称为俗世授职)进行了长时间的争吵,并在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年在位)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73~1085年在位)期间达到顶峰。亨利四世的父皇亨利三世曾经坚定地捍卫皇权,并于1046年废黜了作风放荡的教皇本笃九世,任命新的教皇。但在亨利三世去世后,趁亨利四世年幼之际,教会于1059年颁布“教皇选举令”,宣布教皇只能由红衣主教选举产生,皇帝无权干预。1075年,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进而颁发了禁止俗世授职的公告,并中止了一批由皇帝任命的主教赴职。年轻气盛的亨利四世愤而宣布废黜教皇,而教皇的回击是公开宣布将亨利四世逐出教门,并剥夺皇位。
倘若皇帝权力稳固的情况下,这一处罚或许不会起到实质性威胁,但此时德意志的诸侯们也怀有异心,趁机宣布要另选皇帝。1077年1月,亨利四世被迫翻越阿尔卑斯山,到意大利的教皇离宫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皇帝穿着粗糙破烂的忏悔衣,忍饥挨饿,赤脚在门外的雪地里站了三天。格里高利七世尽管不情愿,但也只能原谅亨利四世,收回了绝罚令。
亨利四世回国后,迅速巩固自己的权力,打败了叛乱的诸侯。仅仅几年后,他就率兵前往罗马复仇。1084年,亨利四世占领了罗马,教皇逃亡到小城萨勒诺,从这里向另一支武装力量发出求援——诺曼人。
9. 西西里王国
在维京入侵时期,来自北欧的诺曼人于911年占领了塞纳河口地区,然后被西法兰克国王招安。出于海盗传统,诺曼人并未满足于已取得的土地,而是继续向海外扩张。1047年,一个诺曼底小贵族的八个儿子(其中领头的叫罗伯特·吉斯卡尔)一起到地中海中央去闯天下。此时亚平宁半岛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分别由神圣罗马帝国、教皇和拜占庭统治,西西里岛则被穆斯林占据。罗伯特·吉斯卡尔带着他的兄弟们从强盗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做起,在亚平宁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然后明智地宣布效忠教皇,并于1059年被封为公爵。他们随后在教皇的支持下征服了西西里地区(包括半岛南部的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岛),从此将拜占庭帝国逐出意大利。
1081年,他们继续向拜占庭的希腊领土发起进攻。拜占庭皇帝阿列克修斯一世和威尼斯组成联军抵抗,但仍然无法阻挡诺曼人的前进。然而就在这时,罗伯特·吉斯卡尔收到了教皇的求救,于是掉头前往罗马。强悍的罗伯特·吉斯卡尔不仅赶走了亨利四世,还发挥海盗本色洗劫了罗马城,随后再次奔赴希腊。愤怒的罗马市民把这笔账算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头上,使教皇不敢再返回罗马,次年就在流亡中死去。几乎同时,罗伯特·吉斯卡尔也在行军途中病亡。经过一番争斗,他的弟弟罗杰一世获得了领土遗产。1130年,其子罗杰二世正式加冕为西西里国王。
格里高利七世下台之后,亨利四世在罗马另立克莱门特三世为教皇,而教会方面也选出了新教皇乌尔班二世。乌尔班二世起初无法控制罗马,只得在外地漂泊,但他终于赢得了自己的地位——1095年,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呼吁群众发动十字军东征,从而获得全欧洲的拥护,彻底压倒了敌对的克莱门特三世,并开启了历史巨变之门。
10. 金雀花家族
在罗伯特·吉斯卡尔闯荡意大利的同时,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完成了一次更加伟大的征服:英格兰。其起因是威塞克斯国王“忏悔者”爱德华死后无嗣,威廉一世作为他的母系亲属(爱德华的母亲出自诺曼底家族),声称爱德华曾经指定让他继承英格兰王位。1066年,他率领诺曼军团登陆不列颠岛,在黑斯廷斯击败了本地竞争者哈罗德,开始了英格兰的诺曼王朝。
在此之前,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风俗接近于北欧文化,而这次征服使得法兰西文化进入不列颠岛,从此英格兰和法兰西变得紧密相连。诺曼王朝把封建制度带入英国,创造了郡县制和采邑制结合的混合体系:郡县是国家行政区划,而采邑是贵族从国王手中获得的封地,但大贵族的采邑往往不集中于一处,而是分散在不同的郡县中,因此这些贵族必须放眼全国而不能只考虑局部利益,大大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这是非常英明的做法,强化了英国的中央集权,并深刻影响其未来的政治形态。(作为对比,同时期的法国卡佩王室只是名义上的统一国王,大部分国土都被诸侯割据。)
威廉一世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先后继位。而亨利一世去世时(1135年)没有儿子继位,只有一个女儿叫玛蒂尔达。玛蒂尔达起初嫁给神圣罗马皇帝亨利五世(卡诺莎]的亨利四世之子),但皇帝早逝而无子,她就改嫁给法国的安茹伯爵若弗鲁瓦·金雀花(因喜欢在头上戴一朵金雀花而得名),并生下了亨利二世。父亲去世后,玛蒂尔达和占据王位的表兄斯蒂芬展开了近20年的内战,最终达成协议,斯蒂芬将传位给亨利二世,这标志着英国金雀花王朝的开始。玛蒂尔达从国王亨利的女儿变成皇帝亨利的妻子,最后成了国王亨利的母亲。
由于亨利二世(1154~1189年在位)继承了父母双方的遗产,因此他既是英国国王,同时又占有法国的诺曼底和安茹,这自然使得法王路易七世非常不爽。雪上加霜的是,路易七世和他的王后埃莉诺(法国阿基诺地区的女公爵)在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之后离婚了,埃莉诺带着她的阿基诺领地一起嫁给了亨利二世,这使得英国国王占有的法国土地甚至超过了法国国王实际统治的土地,造成英法两国关系紧张。
埃莉诺给亨利二世生下两个儿子,理查和约翰。哥哥理查英勇善战,继承了英国王位,被称为“狮心王”。而路易七世与后妻的儿子腓力二世继承了法国王位,被称为“尊严王”。
1190年,在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号召下,理查和腓力共同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二人年轻时曾是好友,理查还和腓力的姐姐订了婚,但他却在路上撕毁婚约另娶新娘,于是腓力愤然称病回国,暗地里支持留守英国的约翰反叛理查。然而,约翰实在是比较无能,甚至在理查归国路上被德皇囚禁了一年多的情况下依然没有造反成功。老太后埃莉诺想方设法筹措了一大笔钱,把理查赎了回来。理查回国之后平定了叛乱,但并没怎么惩罚弟弟约翰,而是发兵讨伐幕后黑手腓力。理查在战场上战无不胜,却在一次不重要的小战斗中被暗箭射中身亡,最后还是约翰当了国王。
约翰继位之后不久,腓力二世便毫无顾忌地夺取了金雀花家族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约翰既无力保护自己的领土,又心有不甘,于是联合神圣罗马皇帝奥托四世一起对法国开战——而这次战争也决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未来。
11. 布汶之战
1122年,神圣罗马皇帝亨利五世和教皇达成妥协,皇帝放弃俗世授职,而教皇承认主教的地域管辖权来自皇帝的授予。然而,皇帝与教皇之间的权力争夺并未就此结束,而是继续升级,最后只能采取武力来解决争端。
亨利五世死后无嗣(其皇后玛蒂尔达后来开启了英国金雀花王朝),1152年,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红胡子”腓特烈·巴巴罗萨当选为帝国皇帝,这是神圣罗马帝国最强盛的时代(国名中的“神圣”二字也是他加上去的)。巴巴罗萨公开与教皇为敌,屡次入侵意大利,甚至一度攻占罗马,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于是,巴巴罗萨安排了一次重要的战略联盟:让他的儿子亨利六世与西西里诺曼王国的继承人康斯坦丝公主(罗杰二世之女)结婚,从而使亨利六世同时掌握两个王国,他的领土可以从南北两方夹击罗马。然而,巴巴罗萨不幸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途中溺水而亡,而亨利六世也英年早逝(1197年),教皇英诺森三世趁机发起反击,支持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敌人、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成为神圣罗马皇帝。奥托在登基前许诺支持教皇,登基后却翻脸不认账,深感受骗的教皇只好又转头支持亨利六世之子腓特烈二世(他从母亲处继承了西西里王国)与奥托争夺皇位。双方各自寻找外援,分别拉来了法王腓力和英王约翰。
1214年,汇集了英、法、德、西多国矛盾的布汶之战爆发了,一方是德皇奥托联合英王约翰,一方是西西里国王腓特烈联合法王腓力。战争的结果是获得教皇支持的西法联军一方取得了胜利,从而改写了欧洲的格局:
德意志方面,腓特烈二世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位,但他把治理重心放在自己的家乡西西里,而把德意志的很多统治权力下放给诸侯们,这使得帝国皇权大幅度削弱。尽管如此,教皇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依旧紧张而脆弱。
法国是最大的获益者。腓力二世巩固了法国的领土,因此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腓力二世在巴黎塞纳河边修建了一座城堡,叫做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和圣礼拜堂则在他的孙子路易九世时期落成。统一了的法国日渐强盛,而教皇愈加亲善法国以抑制神圣罗马帝国。
英国失去了它在欧洲大陆的大部分领土。“失地王”约翰仍然是合法的国王,但他统治暴虐而又丧土辱国,忍无可忍的英国贵族们联合起来,要求限制约翰作为国王的权力。1215年,约翰被迫与贵族们共同签署了《大宪章》,这部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而参与谈判的贵族群体成了英国议会的雏形。从长远来看,约翰的无能反倒成了好事,促使英国建立了比法、德两国更先进的政治体制,在未来的数百年里发展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12. 帝国空位
布汶战役之后,教皇立即召集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7 ~ 1221年),进军阿尤布王朝(萨拉丁后裔)统治的埃及。这次东征没有任何西方强国的君主参加,缺乏有效的领导而遭受失败。在教皇的压力下,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领军进行第六次东征(1228 ~ 1229年),但他不愿战斗,而是利用穆斯林内斗之机进行谈判,竟以赎金获得耶路撒冷,然后就班师回朝。这个戏剧化的结果无助于缓解他与教皇之间的矛盾,教皇谴责皇帝与异教徒签约,并发兵进攻西西里。腓特烈回军击败教皇,但更多意大利城市、甚至部分德意志诸侯都站在教皇一方。在双方争斗不休之时,耶路撒冷于1244年被穆斯林重新夺回——从此之后,圣城耶路撒冷再也不曾回到基督教统治之下。
在腓特烈二世与教皇斗争的同时,为了收复耶路撒冷,法王路易九世发起第七次东征(1248 ~ 1254年),再次进攻埃及。这次东征遭受惨败,路易九世本人都被俘虏,只得靠重金赎回,但它却改变了埃及的历史——阿尤布王朝的奴隶军团(被称为马穆鲁克)在战乱中自立,从此成为埃及的统治者长达两百多年。
心力交瘁的腓特烈二世于1250年去世,四年后他的儿子康拉德四世也病故了,年仅两岁的孙子康拉丁成为西西里王国的继承人。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年幼的康拉丁无法当选为皇帝,诸侯们也推举不出一个各方认可的候选人,皇位长期空缺。神圣罗马帝国陷入“大空位时期”(1254~1273年),没有领导核心,衰变成由众多诸侯国组成的松散邦联。1268年,法国在教皇的支持下入侵风雨飘摇的西西里王国。路易九世之弟查理·安茹击败康拉丁并将其处死,霍亨斯陶芬家族灭亡。
经过两百多年的明争暗斗,罗马教皇终于击倒了神圣罗马帝国,使之无法再对教廷构成威胁。然而,正如同失去大树的藤蔓无处可依,失去了帝国的教皇也无法建立起真正的权力。基督教联邦的梦想始终只是一个空想。此后不久,教皇与法国之间就爆发了致命的冲突。
13. 十字军东征历史年表
东征历程
十字军东征发生在11世纪末(中国宋朝),基督徒们历时两百年共组织了8次东征。
起因:东罗马东边有一群阿拉伯人,建立了伊斯兰教,整个中东变成了伊斯兰教的地盘,包括圣地耶路撒冷。并且穆斯林中的突厥人忽然崛起并和东罗马人打了起来,东罗马叫了西欧的天主教兄弟们,西欧为了抢夺正值兴盛的东方穆斯林的财富,打着宗教的旗号,组成十字军开始东征。
第一次东征:
十字军进入耶路撒冷,无恶不作,东征在宗教掩护下的邪恶本质暴漏无疑,建立了耶路撒冷公国。
之后埃及的苏丹萨拉丁抢回了耶路撒冷,对基督徒不杀不抢,还让继续拜耶稣。
骑士十字军,农民十字军。
第四次东征:
(乌龙事件)我们知道东征起因是东罗马被打,求助于西欧。内因是西欧穷的抹眼泪。东罗马引狼入室为灭亡埋下了伏笔。
第七次东征:儿童十字军
骑士团
骑士团:不属于任何国家,直接向教皇报告。
三大骑士团:
- 医院骑士团
在耶路撒冷附近建了医院,专门治病救人。十字军失败后,医院骑士团跑到了罗德岛,又到马耳他岛,直到被几百年后的拿破仑灭亡。如今,马耳他骑士团只管治病救人搞慈善。
- 圣殿骑士团
法国骑士为主,初衷是维护圣地治安,保护朝圣基督徒。(黑色星期五)
- 条顿骑士团
德国骑士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