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文明

1. 波斯兴起

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央,波斯是古代中亚文明的集大成者,也曾是与罗马匹敌的强大军事力量。尽管这个国家后来被伊斯兰完全改变了,但在此之前,波斯曾拥有辉煌灿烂的独立文化,并对东西方的交流起到巨大的作用。

公元前1000年时期的东方世界

生活在伊朗高原的波斯人位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东端。已知最早的波斯文明是波斯湾北岸地区的埃兰(Elam)。早期埃兰文明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比苏美尔文明稍晚一些。埃兰的人种不详,但他们的语言既非苏美尔语,也非闪族或印欧语言,而是接近古印度的达罗毗荼语言,因此他们很可能与印度的达罗毗荼人种接近。埃兰和邻近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联系紧密,在历史上与苏美尔人、以及其后的亚述、巴比伦都经常发生战争。

印欧民族雅利安人不断迁徙,有一批进入了南亚的印度,还有一批是原居住在南俄草原的则进入了伊朗高原。公元前1000年左右 ,雅利安人部落中的米底人和波斯人先后进入伊朗高原,分别定居于高原的中部和西南部,公元前700年左右(古希腊时期),他们建立了米底和波斯两个王国。雅利安人的扩张削弱了埃兰的力量,致使它在前639年被亚述摧毁。

米底联合巴比伦灭亡了亚述帝国

米底王国是伊朗高原上雅利安人所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国家,首都位于埃克巴塔郡。米底王国还征服了波斯部落,成为米底和波斯共同的主人。公元前615年,米底王国与巴比伦王朝联盟,米底国王还将女儿嫁给了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二世,而为人津津乐道的“空中花园“故事原型就出自这一段政治联姻。公元前612年,米底军队和巴比伦军队一起攻陷尼尼微城,灭亡了曾经辉煌的亚述帝国。

亚述帝国灭亡以后,米底王国成为统治伊朗高原的主要力量,也是西亚势力最强的王国之一。伊朗高原完全成为雅利安人的天下。(“伊朗 Iran”与“雅利安 Aryan”实为一词。)

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

米底末代国王把女儿嫁给波斯的贵族阿契美尼斯家族,她的儿子长大后却起兵灭亡了米底,开创了第一个统一的波斯国家:阿契美尼德王朝,这就是居鲁士大帝(又称居鲁士二世,前559~前529年在位)。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二世继冈比西斯后成为波斯人首领,他首先统一了波斯各部落,并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3年,居鲁士起义反抗米底,波斯人奉居鲁士为领袖,开始攻打米底。征服米底的战争持续了三年,公元前550年,居鲁士终于攻克了米底都城。波斯帝国正式建立,居鲁士宣布自己为“波斯、米底和埃兰之王。当时的西亚除了米底之外,还有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伦和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两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大国。

居鲁士二世继续向西进军,征服了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和吕底亚王国(安纳托利亚)

公元前547年,面对波斯的崛起,传说中富有黄金的西安那托利亚的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决定主动出击,他联合了小亚细亚诸城邦和希腊的斯巴达城邦等,率军进攻波斯的卡帕多细亚。两军在普提里亚展开了血战,战争过程中,居鲁士祭出了秘密武器—-骆驼军,因为马害怕骆驼,吕底亚的骑兵很快溃败,被迫以步兵应战。公元前546年,波斯军队就攻入吕底亚都城萨迪斯,灭掉了这个号称尚武的国家,并乘势灭掉了与吕底亚结盟的小亚细亚诸城邦。

居鲁士二世继续征战,占领了爱琴海东岸的部分希腊城邦。此时,西亚三足鼎立的强国只剩一家,就是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内部局势动荡,居鲁士率军进攻新巴比伦王国,击溃了对手的军队。公元前538年10月29日,居鲁士兵不血刃就进入了巴比伦城,新巴比伦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犹太等地的领土全部被居鲁士吞并。随后居鲁士二世将波斯帝国的首都迁到巴比伦城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成为“宇宙四方之王”。

居鲁士大帝同时也赢得了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等地中海沿岸诸国的效忠,而腓尼基人以航海和造船闻名于世,自此波斯人开始拥有了海军力量。公元前529年,居鲁士二世发动东方战役,矛头直指伊朗东部和中亚地区,占领了阿富汗山区以西和中亚大部分领土。到此为止,波斯帝国的疆域几乎已经囊括了从地中海到波斯湾的大部分地区,整个西亚在政治上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

波斯波利斯遗址中的居鲁士之墓

冈比西斯二世征服了埃及

公元前530年,居鲁士大帝在与骑马游牧民族马萨革泰人的激战中战死。居鲁士去世后,其子冈比西斯继承王位,继续执行对外扩张政策。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开始了远征埃及的军事行动,他打败了埃及法老普萨姆提克三世,攻陷了孟菲斯,建立了埃及的第二十七王朝。传说冈比西斯在军队前面放了一群猫,而猫在埃及是神圣不可伤害的,所以埃及人都只能放下手中的弓箭。波斯军队还控制了利比亚地区。

油画《托米丽斯的传说》,描绘马萨革泰女王托米丽斯击败居鲁士,并割下其首级放入盛满人血革囊的情景

大流士一世(前522~前486年在位)登上王位

公元前522年,一名叫作高墨达的巫师假称自己是巴尔迪亚,并打着巴尔迪亚的旗号,在波斯国内的庇里什与德地方的阿尔卡德里什山发动起义,史称“高墨达暴动“。巴比伦、埃兰、亚述、埃及等国趁机宣布脱离波斯,支持高墨达。冈比西斯闻讯立马班师回朝,走到卡尔迈勒山附近的埃科巴坦那,却神秘去世,死因至今成谜。

冈比西斯死后,波斯帝国内部出现动荡。同年3月,米底人、琐罗亚斯德教祭司高墨德篡夺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权力,扶立了傀儡国王,米氏人执掌了波斯帝国的政权。公元前522年9月,冈比西斯二世的侍卫长大流士伙同数名波斯族青年刺杀了高墨德,推翻了米底人的统治,重新恢复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政权,自己登上了王位,称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一世石雕

公元前520年9月,大流士平定了全国叛乱,大局已定,他踌躇满志,巡视全国。行至爱克巴坦那附近的贝希斯敦村时,他命人在附近的贝希斯敦山崖上用埃兰语、阿卡德语和古波斯语刻下“贝希斯敦铭文“,宣扬自己的成就。铭文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是体现大流士镇压高墨达的浮雕;下半部分则详细描述了镇压高墨达暴动及其他各地暴动、获得王位的经过。1835年,英国军官罗琳森发现了这一铭文,将其制成拓片,破译了其中的古波斯文字。

绝对的王权需要集权的行政中心,大流士因此建造了波斯波利斯,并在这里建造了举世瞩目的皇宫。波斯波利斯作为帝国的中心,从爱奥尼亚到印度,来此朝贡的人络绎不绝。波斯波利斯美丽、庄严、时至今日,吸引了无数的考古学者。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波斯波利斯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波斯波利斯遗址

大流士一世向东扩张到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519年,大流士进攻里海东岸的西徐亚人,经过几年的战争,又到达印度河谷。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击败欧罗巴洲的马其顿王国,攻占色雷斯,公元前490年,大流士一世又派达提斯出兵希腊。此时的波斯帝国版图包括伊朗高原、中亚大部分、印度西北部、西亚全部地区、埃及和欧洲部分地区,打造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领土空前广阔的大帝国。

至此经过三代帝王努力,波斯帝国达到鼎盛,从最西端的安纳托利亚和埃及直到最东端的帕米尔高原和印度河,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广的帝国。为了统治如此庞大的帝国,大流士一世早于秦始皇三百年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包括设立行省、修建驿站官道、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并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城市波斯波利斯,使得波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波斯的扩张:深棕色小块为波斯最初的疆域,浅棕色为扩张后的疆域

2. 波斯衰落

大流士一世和其子薛西斯一世先后两次出征希腊都遭受失败,致使波斯国力大损。前334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跨过达达尼尔海峡进攻波斯,摧毁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并将波斯波利斯付之一炬。

第一次希波战争

大流士将扩张的矛头指向了爱琴海彼岸的希腊城邦。公元前492年,波斯国王命令他的女婿马多尼奥斯率领大军,水陆并进,远征希腊。不料,当波斯舰队航行到阿索斯海角(今希腊萨洛尼卡半岛南端)时,突然飓风骤起,300多艘战舰沉入大海,2万多官兵葬身鱼腹。波斯大军的第一次远征只好草草收场。

波斯国王并不甘心。2年之后的前490年,约5万波斯大军在达蒂斯和阿尔塔菲斯的指挥下,采取了直接从海上入侵的战略,横渡爱琴海,直捣阿提卡。在希腊的马拉松平原一带,波斯大军与希腊的雅典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马拉松战役。雅典军民在将领米太亚德的指挥下,正面佯攻,两翼夹击,重创了波斯军队,赢得了马拉松战役的胜利。公元前486年,准备再次发动大规模入侵希腊的大流士一世驾崩,其子薛西斯一世继承王位。

第二次希波战争

公元前482年,薛西斯一世集结波斯百万大军入侵希腊,爆发了第二次希波战争。这次薛西斯将军队分成海陆两路,陆路从赫拉斯滂海峡进入欧洲,通过色雷斯和马其顿,从希腊北部攻来,不久爆发了著名的温泉关战役。波斯军队尽管伤亡惨重,但还是攻陷了温泉关,并长驱直入,攻入了雅典。

温泉关战役场景

但希腊海军在萨拉米湾背水一战,取得了萨拉米海战的胜利。萨拉米斯岛夹在希腊半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之间,东面和希腊半岛仅仅相隔一条海峡。对雅典人非常不利的是,波斯海军封锁了海峡的两端出口。雅典海军统帅米斯托克利,采取了疑兵之计,佯装逃跑,把波斯人引入狭窄的海峡内。雅典海军用它们船上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撞角(在舰首水线下面用青铜包裹的巨大而坚固的突出部),经过8小时的激战,波斯船队被击败并逃跑了。

萨拉米斯亚湾海战以希腊人的大胜而告终,薛西斯率残军逃回了小亚西亚。在这次海战中,希腊联军共击沉波斯战船200多艘,俘获50多艘,自己只损失了40艘,创造了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不过,薛西斯一世并没有完全结束对希腊人的战争,而是留下了一位大将马多尼乌斯。公元前479年,希腊联军与波斯军队在普拉提亚大战。希腊人再次采取诱敌之计,他们装着失利退却,马多尼乌斯率领精锐步兵追击,但中了圈套,陷入希腊人的重重包围之中,波斯军队溃败。希腊军队最终取得了希波战争的胜利,波斯残余军队退出了希腊。

希波战争全景图

公元前449年,希波战争结束,波斯由盛转衰

公元前465年,薛西斯一世被宫廷侍卫以及自己的女婿合谋杀害,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继位,他将波斯首都从波斯波利斯迁到巴比伦。公元前449年,波斯与雅典签订了《卡里阿斯和约》,至此为止,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希波战争正式彻底结束。而后,波斯陷入兄弟争王的局面,整个波斯帝国开始由盛转衰。

公元前330前左右,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三世灭亡波斯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最后一任统治者大流士三世,于公元前330年被他手下的一名总督杀死。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三世东征,进攻波斯帝国。经过十年的征战,经过公元前331年的格拉尼科斯之役、公元前333年的伊苏斯之役、公元前331年的高加米拉之役,最终将波斯帝国灭亡,在波斯原有的土地上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大流士三世被杀

从居鲁士大帝建立波斯帝国到亚历山大大帝灭亡波斯帝国,整个波斯帝国持续了二百多年,它作为古代世界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统治模式对后来的帝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安息王朝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公元前247年,帕提亚人在塞琉古的统治下宣布独立,建立阿萨息斯王朝。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继任者之一的塞琉古获得了他所征服的亚洲领土,但塞琉古王国无力保持对如此庞大领土的统治。前247年,波斯北部的游牧部落帕提亚人在首领阿萨息斯的带领下宣布独立,建立了第二个波斯王朝:阿萨息斯王朝。(西方史学称其为帕提亚王国,中国古代称其为安息。)帕提亚人与波斯民族虽然血缘相近,但游牧民族的组织方式相当不同,帕提亚实质上是由多个小国、城邦组成的邦联式国家,这些小国在战时联合对外,平时则各自为政,因此整个帝国组织较为松散。帕提亚与塞琉古王国进行了长时间战争,直到罗马在西方崛起之后,帕提亚与罗马从东西两侧夹攻,终于灭亡了塞琉古王国。此时的罗马锋芒正盛,前三头之一的克拉苏率领军团进攻帕提亚,却惨败于帕提亚的骑射战法,克拉苏身亡。此事引起凯撒和庞培的联盟瓦解,并最终导致屋大维(奥古斯都)建立罗马帝国。

奥古斯都执政时期与帕提亚和解,帕提亚交还了从克拉苏军团夺得的罗马鹰旗。这一时期,汉朝打通了西域,丝绸之路建立起来,整个欧亚大陆处于和平繁荣的贸易时期。直到114年,罗马皇帝图拉真进攻帕提亚,一举攻克了帕提亚的首都泰西封(巴格达附近)。此后哈德良虽然退出帕提亚领土,但由于帕提亚入侵罗马属国亚美尼亚,导致马可·奥勒留反击,罗马军队再度攻占泰西封,直到波斯湾北部。然而,波斯人以另一种方式报复了罗马:凯旋的罗马军队从东方带回了瘟疫,导致罗马帝国人口大量死亡,国力急剧衰落。此后,帕提亚与罗马又进行了数十年战争,双方都损失惨重,但帕提亚更加处于劣势而濒临崩溃。

224年,波斯诸侯阿尔达希尔建立萨珊王朝

224年,波斯诸侯阿尔达希尔一世起兵造反,在两年内就推翻了帕提亚人,建立了第三个波斯王朝:萨珊王朝(也称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与帕提亚不同,是效仿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国家,因此帝国军事力量明显强于帕提亚。萨珊帝国征服了以印度库什为中心的贵霜帝国的西部地区,武力吞并了亚美尼亚的部分和阿拉伯半岛的西北部分,并同罗马之间展开了长达4世纪的征战。萨珊王朝统治时期的领土包括当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高加索地区、中亚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波斯湾地区、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范围甚至延伸到印度。此后数百年内,萨珊和罗马多次战争互有胜负,但总体而言打成平手,边界在新月地带附近来回拉锯。然而,徒劳无功的长年战争使双方两败俱伤,为日后伊斯兰征服波斯埋下祸根。

萨珊波斯疆域图
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入侵萨珊帝国,伊嗣俟三世被迫逃亡。萨珊帝国灭亡。

4. 光明圣火

伴随波斯帝国一同兴衰的还有波斯本土宗教:琐罗亚斯德教,这也是基督教诞生前中东最有影响力的宗教。

中亚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起初实行多神崇拜,其中火神(亦即光明神)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前600年左右,哲人琐罗亚斯德(Zarathustra,又译查拉图斯特拉)将其改革成为一神论宗教。这一宗教被称为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古称祆教或拜火教),其主神是光明神阿胡拉·玛兹达。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一世为了强化王权,尊崇琐罗亚斯德教,宣称皇帝乃是光明神的使者。但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实行希腊化,琐罗亚斯德教受到沉重打击。帕提亚人早期也深受希腊化影响信仰多神,直到灭亡塞琉古王国之后,才逐渐去希腊化,琐罗亚斯德教得以缓慢恢复。萨珊王朝重建了中央集权制度,复兴波斯本土文化,琐罗亚斯德教再度盛起,并被尊为波斯国教。光明战胜邪恶的宗教信仰和军国主义统治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萨珊王朝的精神支柱,并被推行到波斯征服的各地。

然而此时,基督教、佛教也都传入波斯,尤其是基督教,随着商客活动在波斯境内广泛传播。尽管基督教今天在这些中亚国家几乎完全消失,但在这段历史时期,纵然在琐罗亚斯德教的压迫下,基督教在亚洲地区仍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同宗教既有竞争也有融合,诞生出一种混合了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佛教等教义的新宗教:摩尼教(中国古称明教,亦也称拜火教)。萨珊曾一度允许摩尼教发展,但在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下改变了政策,摩尼本人被处死,其信徒因而转向东西两方扩散,分别传入西方的罗马、埃及,以及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唐朝。西方的摩尼教最终在基督教的压迫下消亡,而东方的明教在元朝时仍有活动,直到被明太祖朱元璋消灭。

萨珊王朝被伊斯兰征服之后,琐罗亚斯德教亦随之毁灭,仅有一小部分信徒逃亡至印度北部,并保存信仰至今,被称为帕西人。(当代英国乐队Queen的主唱Freddie Mercury就是印度帕西人,其事迹参见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