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作曲家凯奇请钢琴师在钢琴前坐下。观众们坐在灯光下安静地等着。1分钟,没有动静,2分钟,3分钟,人们开始骚动,左顾右盼,想知道到底怎么了,到了4分33秒,钢琴师站起来谢幕:“谢谢各位,刚才我已成功演奏了一曲《4分33秒》。”

​ 这被称为“四点三三”,是后现代主义崛起的里程碑式事件,读懂了这一事件,就大体读懂了后现代主义,也更容易读懂当代艺术、当代建筑、当代音乐、当代服饰……。

图片

约翰.凯奇是20世纪美国最具争议的先锋派大师,1992年去世,享年79岁。他相信,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剔除,世界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最平凡处方可见到美的真谛。

​ 《4分33秒》颇符合中国古典文化中“无声胜有声”的意境,1952年初次演出时,连琴键都没有碰一下就宣布演出结束,为此该演奏曾引发大规模抗议。即使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仍然在观众中颇具争议

图片

现在粗略看看约翰.凯奇的哲学思想来源

​ 1940年是凯奇作曲生涯的低潮期,纽约人似乎不曾认真看待他的音乐,或是对他的音乐抱著怀疑与敌意,他转入东方印度哲学思想中,求取心灵及思想上的洗涤。这里指出一点:东方哲学是二次大战后,美国许多知识份子、艺术工作者用以逃避现实,求得宁静的方法之一。无可晦言的,凯奇也是这些人中的一分子,不同的是,他是少数把哲学内化成自己思想体系的人。

​ 对东方人而言,中国的道家、禅宗,日本的禅宗以及印度的佛教虽有相通之处,却是不相同的思想体系。西方人接受这些思想时,由于语言翻译上、引介者等各个因素,他们不太容易分辨这些思想的不同。而凯奇受到的哲学思想影响,恰非是单一体系,而是这些体系交织成的更“普遍”的东方思想。

图片

读懂后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义是19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 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

图片

​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在艺术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

图片

​ 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图片

​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