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黎明与英国腾飞

与国家间的冲突战争相比,人民思想上的变革虽然缓慢而无形,但影响却更为深远。欧洲的文艺复兴唤醒了人性意识,宗教改革打破了神权桎梏,随之就迎来了科学探索的爆发。

与传统印象不同,教会在中世纪的早期实际上扮演着科学守护者的角色。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的乱世中,正是教会保护了古希腊的知识和书籍,并通过一代又一代教士传承下去。然而,神学思想使教会陷于僵化死板,守卫着古希腊、古罗马的知识止步不前,那些勇于突破知识边界的探索者都被判处为异端而遭到厄运。

古希腊在天文学领域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并提出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理论,但前者更符合人的直观感受而被普遍接受(亚里士多德亦持此观念)。古罗马的托勒密(约100 ~ 170年)在地心说的基础上建立了繁复的数学模型,足以解释人类肉眼观测到的几乎所有天体运动,因此在一千多年里被教会奉为经典。1543年(宗教改革时期),波兰的哥白尼首次为日心说提出了简洁的数学模型,然而在当时的观测水平下,并无明显证据推翻托勒密的理论,因此其影响有限。直到1609年,意大利的伽利略(1564 ~ 1642年)通过望远镜开拓了天文视野,而德意志的开普勒(1571 ~ 1630年)以椭圆轨道对日心说进行修正,终于使日心说取得了彻底胜利,划时代地打破了教会的知识禁锢。

仰望星空的同时,智慧的哲人们也积极探寻世界的本源。法国的笛卡尔(1596 ~ 1650年)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哲学之父,他主张人的知识应建立在理性的思考之上,并创立了基于理性思维(而非宗教神学)的哲学体系;同时,他还发明了解析几何,突破性地改变了数学的面貌。这一时期,随着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商业社会,它在经济、政治和科学方面都走到世界前列。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标志着科学研究得到官方支持。皇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爱尔兰的波义耳(1627~1691年)被视为第一位近代化学家,他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的特性,使得化学脱离巫术而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在众多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英国的牛顿(1643 ~ 1727年)成为科学史上最重要的集大成者,在数学、力学、光学等多个领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牛顿和莱布尼兹同时独立发明了微积分,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础;他在1687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前一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还同时发展了光的微粒说。牛顿建立了一整套的经典物理学框架,在此之上,现代科学迅速发展起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果。牛顿物理学成为人类最基本的世界观,直到两百多年后才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再次改写。

1. 工业革命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议会取代君主成为英国的权力中枢,实现了资本贵族的民主统治,但此时英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与欧洲大陆并无实质性差异。然而,英国很快就把科学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应对全球化贸易的竞争。由于西方欧洲不产棉花,在历史上很长时间,西方纺织品以羊毛和亚麻为主,棉布的消费量很低。而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印度,价格低廉、轻柔艳丽的印度棉布很快大规模涌入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改变了大众的消费喜好,给英国的毛纺工业造成巨大冲击。为了适应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英国本土也建立了棉纺工业,但其劳动力成本远高于印度,仍然处于竞争劣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工业人员发挥科技优势,通过机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1733年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1764年发明“珍妮机”,又提高了纺纱效率。然而,早期的机械只能依靠人力或者水力,直到1769年苏格兰的瓦特发明了改良蒸汽机,从而可以利用煤炭能源驱动机械。1785年(大清乾隆五十年),第一座蒸汽纺纱厂在英国建立,标志着人类从手工劳动时代进入机械化大生产时代。

在机械技术和煤炭能源的共同支持下,英国棉纺工业的生产力突飞猛进,成本大幅度降低,彻底打败了印度纺织业,甚至使印度从棉布出口国变为进口国。不仅如此,棉纺织行业的技术变革被很快应用到其它行业,整个英国都快速普及先进技术,生产力实现飞跃,社会财富大量增加。1807年发明蒸汽轮船,1814年发明蒸汽机车……在短短百年间,英国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成为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国家。

2. 启蒙运动

与英国相比,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要强大得多,工商业都受其抑制,很难得到发展。因此,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之时,经济体制较为落后、封建王权更强大的法国并未随之产生生产力改造,而是首先掀起了思想上的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这场运动是一场剧烈的思想改造,它反对过去千年来以王权和宗教指导社会生活的传统教条,主张以理性的方式寻找科学知识,重建社会及政治制度。

启蒙运动的先驱是英国的洛克(1632~1704年),他提出生命、自由、财产是人类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而政府的合法性应建立在被统治者的同意之上。这一观念与各国王室自古秉持的“君权神授”形成鲜明对立。光荣革命之后,洛克的思想在英国逐渐普及,促进了英国的社会进步。随后,法国巴黎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此时的法国处于君主集权的高峰,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等君王竭力加强专制,在“朕即国家”的口号下奴役人民,激起了社会的普遍不满。孟德斯鸠(1689~1755年)在古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立法、司法、行政独立的“三权分立”学说,这成为今天民主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伏尔泰(1694 ~ 1778年)提出了“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观念,这些观念在今天是世人皆知的常识,但在当时则是刺向宗教神权和封建制度的利剑。1751 ~ 1772年,法国的启蒙学者们自发地汇集群体之力编纂《百科全书》,它致力于概括人类所有的新知识、新思想,成为启蒙时代的巅峰之作。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虽然法国的君主统治仍然维持表面上的强大,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民意基础。

3. 七年战争

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之下,剑拔弩张的英法两大集团于1756 ~ 1763年间(大清乾隆21~28年)再度爆发战争。英国与普鲁士联盟,法国则与奥地利、俄国联盟(荷兰保持中立)。这场七年战争是历史上第一次全球级战争,双方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同时交战。

在战争之初,普鲁士的计划是联合英国的力量击败奥地利,成为德意志的领袖。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英国把主要精力放在从法国手中抢夺海外殖民地,而只对普鲁士进行有限的支援。英国通过1759年的两次海战完全消灭了法国的海军力量,然后于1760年占领整个法属加拿大,1761年占领法国在印度的殖民地。与此同时,普鲁士却在欧洲大陆陷入四面受敌:西有法国,东有俄国,南有奥地利,北有瑞典。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展现了杰出的军事天才,但毕竟双拳难敌四手,尤其是俄军的强力攻击使普军濒于崩溃。然而此时出现了戏剧化的一幕:1762年,俄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彼得大帝的三女儿)去世,她的侄子彼得三世(彼得大帝的长女之子)继位。彼得三世的父亲是德意志诸侯,他本人出生于普鲁士,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因此一登基便宣布停止与普鲁士作战,反而命令俄军援助普鲁士攻击奥地利。彼得三世的做法激起了俄罗斯贵族的不满,他仅在位半年就被妻子叶卡捷琳娜主导的政变废黜,叶卡捷琳娜登基成为俄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女皇,即叶卡捷琳娜二世(又称叶卡捷琳娜大帝,1762 ~ 1796年在位)。她使俄国重新转向支援奥地利并进攻普鲁士,然而这一事变已经使法奥联盟丧失了击败普鲁士的机会,因为此时英国已结束了殖民地战事,将强大的海军派往法国和西班牙本土。

1763年,英法、普奥分别签订和约:普、奥、俄三国都因为战争而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却没有获得什么好处;法国的海外扩张遭受失败,整个加拿大和印度殖民地都被英国夺取,北美的路易斯安那也被英国和西班牙瓜分;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海洋霸主,新一代的“日不落帝国”正式诞生。西方自葡萄牙、西班牙开始大航海时代以来的海外争霸之途,英国成为最后的赢家。然而,英国将战争费用转嫁到北美殖民地身上,引起殖民地人民的不满。这场战争结束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4. 美国独立

英国虽然实行议会民主制,殖民地人民却被当作二等公民:他们必须按照国会制订的法律纳税,但却没有国会代表名额。因此,国会的法案往往是牺牲殖民地利益而保护本土利益。从一开始,国会就立法要求殖民地的所有对外贸易都必须通过英国进行,从中征收重税。而在战争时期,国会为了转嫁战争费用而向殖民地增加新税,引起殖民地的极大不满,“无代表,不纳税”的主张深入人心。群情激愤之下,英国政府同意取消部分新税,但却始终坚持国会对殖民地的立法权。最终,使双方冲突激化达到高潮的,却是来自地球另一端的风雨。

177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尽管主宰了几乎整个印度,却因为极度腐败无能、又遭遇荒年,因而濒临破产。为了挽救东印度公司(以及政府官员们对公司的个人投资),英国国会决定把公司积压的大量茶叶廉价倾销到北美市场,而这会伤害北美本地茶商的利益。茶叶抵美之后,波士顿激进分子假冒印第安人登船,将整船茶叶倒入大海。此举激怒了英国国会,他们决定对波士顿进行报复性惩罚。而北美各殖民地(除佐治亚之外)则于1774年派代表举行第一次大陆会议,联合反对英国的政策,同时亦开始磨枪备战。

1775年4月19日,殖民地民兵与英军在莱克星顿爆发战斗,美国独立战争开始。5月10日,殖民地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推举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此时大陆会议仍然表示效忠英王,希望在英王领导下自治,但英王乔治三世谴责殖民地叛国并拒绝接受请愿,双方终于彻底决裂。1776年7月2日,在经过一个月的辩论之后,大陆会议通过独立提案,然后于7月4日接受《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这是大清乾隆41年。)《独立宣言》完全基于启蒙主义思想,它彻底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点,主张“天赋人权”,而政府是基于人民同意而存在,因此人民有权推翻不公平的政府而建立自己的政府。然而,美国的真正独立仍有赖于战场上的胜利。为了报复英国,法国于1778年承认美国独立,随后对英国宣战。西班牙、荷兰亦紧随其后。俄国、普鲁士等虽名为中立,实际上支持美国。在国际环境的支持下,美国逐渐在战场取得优势。1783年,英国被迫签订《巴黎和约》,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虽然成功独立,此时仍没有一个中央政府和国家制度。为了将十三州整合成一个国家,1787年在费城举行了美国制宪会议。经过三个多月的讨论,会议制定了美国联邦宪法。这是世界第一部成文的国家宪法,它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总统选举制度,经各州批准后,于1789年3月4日正式生效。依据宪法,美国在1788年11月举行了首次总统及国会议员选举,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首任总统。世界第一个建立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之上的国家正式开始运作。

失败的英国把愤怒发泄在荷兰身上,以荷兰支援美国独立为由,废除了当年威廉三世主导的英荷同盟,以强大的海军彻底打垮荷兰(1780~1784年英荷战争)。“海上马车夫”从此崩溃衰落,阿姆斯特丹的金融中心地位也被伦敦取代。时逢法国大革命爆发,荷兰于1795年被法国革命军占领,荷兰东印度公司也于1799年破产解散,印度尼西亚改由荷兰政府接管。另一方面,英国东印度公司虽然幸存下来,但它的权力也受到限制和规范:1773年之后的一系列法案规定,公司为王室代行王室之主权,而不是为公司自己获得主权。因此,英国开始在印度任命总督并建立官僚管理机构,而公司的政治行为被严格纳入到政府管理之下,印度由此转变为英国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