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344 -386),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死时四十三岁。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书法众体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1、《廿九日帖》
王献之行楷书法《廿九日帖》为《万岁通天帖》中第六帖。此帖用笔秀媚飘洒,风流俊美,笔意连贯而舒展,章法生动,感之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出入右军法中,师古创新的面貌跃然纸上。除流传的献之楷书《洛神赋》外,其书多是行草书,此帖中有些字极近楷书,尤为难能可贵。 此帖为《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硬黄纸 唐摹本 行楷书。纵26,37厘米 横1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廿九日献之白。昨遂不奉别,怅恨深。体中复何如。弟甚顿。匆匆不具。献之再拜。
2、《舍内帖》
首刻于《淳化阁帖》,曾入宣和内府,《宣和书谱》有录20世纪30年代为张学良收藏,后入伪满奉天博物馆。今已不知下落,只能由墨迹影印件睹其形迹,追怀风采。
释文:承舍内分连近豫遂就,难以喻痛济理。献之白。
3.《东山松帖》
又名《新埭帖》、《东山帖》,纸本墨迹,纵22.8CM,横22.3CM,4行,33字,故宫博物院藏。
《东山松帖》是王献之写的一通信札,为断札,有四字磨灭。“埭”(音带)即堵水的堤。存于清宫旧藏《法书大观》册中。寥寥四行,格调清新隽逸,大家风范俨然。因其中结字用笔时出宋代米芾意味,故历来研究者多断为米氏临本。
释文:新埭无乏东山松,更送□百。叙奴□已到,汝等慰安之,使不失所。船□□给,勿更须报。
4.《新妇地黄汤帖》
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
地黄汤乃一中药名,这是有关该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纵25.3厘米,横24.0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王献之真迹未能传承至今,作为模本墨迹有数种传世,其中之一即此唐摹本《地黄汤帖》。全篇书风柔韧兼备,沉着轩昂,一气呵成。原珍藏于宋内府,高宗赵构题签。为《淳化阁帖》卷第十所收。经贾似道,明代文徵明、王宠、文彭,清代孙承泽、吴荣光、罗振玉递藏后,于明治四十四年(1911)十二月三日,通过文求堂归中村不折(1866—1943)所有。卷末有文彭、常生、成亲王、英和等六家观记题跋。吴荣光获此帖时,模刻于所辑集帖《筠清馆帖》。2006年春见于上海博物馆《中日书法珍品展》。
地黄汤乃一中药名,这是有关该药的尺牍,与王献之《鸭头丸帖》同。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唐人摹本,纵25.3厘米,横24.0厘米。日本东京台东区书道博物馆藏。
释文:新妇服地黄汤来,似减。眠食尚未佳。忧悬不去心。君等前所论事,想必及。谢生未还,可尔。进退不可解,吾当书问也。
5.《鸭头丸帖》
王献之行草《鸭头丸帖》,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绢本,纵26.1厘米,横26.9厘米,二行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用笔开拓跌宕,情驰神纵,流美清秀,无一点尘俗之气。吴其贞《书画记》称为“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鸭头丸帖》用墨枯润有致。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全帖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
历史上有人认为此帖为王羲之所作,今人大多认为王献之所书。此帖有宋徽宗时“宣和”、“政和”印,是流传有绪的王献之作品。宋代曾刻入《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明清又刻入《余清斋法帖》、《玉烟堂帖》、《宝贤堂帖》、《邻苏园帖》等。
释文: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6.《夏日帖》
拓本,4行42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夏日,感思兼悼,切割心怀,痛当奈何奈何! 得思道书,慰意。薄热,汝比各可不?吾并故诸恶劳,益勿勿。献之白疏。
7.《月终帖》
王献之书,拓本。31字,4行。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献之言:月终,伏惟哀伤不可任。不审尊体诸患复何如?悚息谨言。疏不备。献之言。
8.《天宝帖》
又称《白东帖》,王献之书。11行,97字。行草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东告,具天宝疾患问,何其仓卒,乏子孙,当欣伦早成家,以此娱上下,岂谓奄失此女,愍惜深至,恻切心怀。嫂哀念当可为心,情愿不可保,使人惋惋悲。政当随事豁之耳,嫂先积弊,复有此痛心,不审不乃恶不?甚以忧驰,眠食复多少。愿遣无益,尽消息理。
【局部放大】
9.《集会帖》
拓本。又称《诸舍帖》、《深哽帖》。4行,26字。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诸舍不能集会,深哽塞!仰料静婢自常不和,知从事甚简致此佳也。
10.《阿姑帖》
王献之书,拓本。5行,34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近奉阿姑告,知平安。极慰人意。献之遂不堪暑,气力恒 ,恐是恶风。大都将息,近似小却。
11.《阿姨帖》
拓本,7行,51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极令悬恻!想东阳诸妹当复平安。不审顷者情事渐差耶。彼郡今载甚不能佳,不知早晚至。当遂至郡。深想望。
12.《薄冷帖》
王献之真草册页 ,拓本, 3行, 28字,入刻 《淳化阁帖》。
释文:薄冷,足下沈痼,已经岁月,岂宜触此寒耶。人生禀气,各有攸处,想示消息。
13.《阮新妇帖》
释文:阮新妇勉身,得雄,甚善。散骑殊常憙也。
14.《黄门帖》
释文:黄门陨背,哀痛摧剥,不自胜任。奈何奈何,及书感塞。父姑告。
15.《告仲宗帖》
释文:一月廿九日告仲宗奉世诸儿,祸变无常。
16、《鹅群帖》
王献之写给家人亲戚的一封书信,刻入《淳化阁帖》。传世有墨迹本,相传为米芾所临,临本今所见为民国影印件,原迹现存佚未详。此帖文中询问住在海盐的各房亲戚生活近况,又谈到刘道士以鹅群相赠之事。相传王羲之爱鹅,曾写《道德经》(一说《黄庭经》)一卷,与山阴道士换鹅。因此黄庭坚等前代学者曾认为此帖本为伪作,系附会传说而成,此说可备参考。
释文: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监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姊告,无他事。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献之等再拜。
17.《中秋帖》
又名《十二月帖》,草书,为晋代王献之所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稀世珍宝,现藏故宫博物院。草书3行,共22字。
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
18.《患脓帖》
王献之书,4行,24字。行草。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宝晋堂》、《絳帖》、《玉烟堂》。
释文:患不能溃,意甚无赖,君有好药、必时复与,府中多少,极济事耶。
19.《敬祖帖》
行草,42字。入刻《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宝晋斋》、《郁冈斋》。
此帖刻于《淳化阁帖》卷十,又重见于卷五,标以“古法帖”(见本贴第楼);点画形态、结体及章法均有出入,末后“耳”字更不相类。
释文:敬祖日夕還山陰,與嚴使君聞,頗多歲月。今屬天寒,擬適遠為當,奈何奈何,爾豈不令念姊,遠路不能追求耳。
20.《十二月帖》
王献之草书《十二月帖》,上海图书馆藏宋拓宝晋斋法帖本。据米芾《书史》记载,王献之《十二月割帖》墨迹曾为米芾收藏,为黄麻纸本,是米芾以书画宝玩向苏激换来的。清人拓本的《十二月割帖》的文辞与米芾《书史》所记一致,曰:“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凡三十二字。虽然从文意上说未全,但是将此本与《中秋帖》相较,不难发现,《中秋帖》帖文全从《十二月帖》临出,只是略去《十二月帖》第一句“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其后又分别缺漏“未复”、“恸理”四字,凡十字“反”因草书形近“为”,有时还被误临成“为”字。如此可以断定,米芾所藏《十二月割帖》墨迹本,乃《中秋帖》的底本。
那么《十二月帖》为什么文字也不通呢?据明代董其昌考证,《十二月帖》与宋太宗淳化年间的《淳化阁帖》中王献之的《庆至帖》原为一帖,后被割裂。《中秋帖》和《十二月割帖》因句子被割,无法标点,无法释读,语句不连贯,不知所写。
释文: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复不得相,未复还,恸理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21.《承服帖》
也叫《肾气丸帖》,王献之书,拓本。3行,28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承服肾气丸,故以为佳。献之比服黄耆甚勤,平平耳。亦欲至十齐,当可知。
【大意】他在帖中告诉朋友,肾气丸效果不错,但也要服十剂以后才会有效。对黄耆这味药他认为效果平平。从组成肾气丸的八味药中拿掉桂枝,附子这二味药,就是家喻户晓的六味地黄丸了。
22.《授衣帖》
行书。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生于会稽山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先后娶郗道茂和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楷书和隶书功底深厚,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释文:献之死罪,授衣诸感悲情,伏惟衰慕,兼慟痛毒难居,见徐伤并使君书,承比极胜,但承此凶问,当復大顿耳,比日夏驰,无復意不审尊体,云何脚及耳痛,气得此衰号,何如先大恶时,炙创特不堪此,不乃为患眠,食几许使君今地实难,为识然所以为识政在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