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化的伊斯兰帝国

1. 地中海的霸主

在圣战的旗帜下,奥斯曼帝国沿袭了伊斯兰早期扩张的传统,即在宗教信仰鼓舞下、以经济驱动的军事征服。苏丹们的目标不是让基督教徒们皈依伊斯兰教,而是征服和统治更多领土。因此,奥斯曼帝国在民政管理中实行米利特制度,即以宗教为基础的地方自治制度。基督教民众可以保持宗教信仰并享有一定的社区自治权,可施行自身的法律而非伊斯兰教法,但他们不仅要缴纳赋税(穆斯林无需纳税),还被迫向苏丹提供奴隶——这被称为“德夫舍梅”,即“血税”。奥斯曼帝国从基督教家庭挑选健壮男孩,使其改信伊斯兰教并接受训练,长大后进入苏丹的近卫军服役,能力优秀者还能被任命为帝国的官员甚至大维齐尔(首相)。这些奴隶战士从小被切断了家庭联系,只能凭借个人能力和功绩获得晋升。因此,不同于欧洲国家注重贵族出身,奥斯曼的残酷体制更能激发战士的勇气。同时,这一制度也是苏丹维护个人集权、抑制穆斯林贵族的有力手段,直至帝国中晚期随着近卫军逐渐成为世袭职位方才废弃。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延续了这样的宗教共存政策,允许基督教和犹太教民众在帝国体制下生活,并且重新任命了一位东正教长老来担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使之成为一座多元化的大都市。与此同时,奥斯曼帝国马不停蹄地向欧洲扩张——1456年,穆罕默德二世率军围攻匈牙利的贝尔格莱德,被匈牙利摄政王匈雅提·亚诺什大败于城下,穆罕默德本人几乎丧命。此后数十年里,奥斯曼帝国都不再进攻匈牙利,而把兵力投向巴尔干半岛西部和地中海方向,连续吞并了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摩里亚(拜占庭在伯罗奔尼撒的残余势力),几乎整个巴尔干半岛都成为奥斯曼领土。在黑海沿岸,奥斯曼帝国顺利地把信奉伊斯兰教的克里米亚汗国纳为臣属,但他们付出极大的代价才勉强控制了瓦拉几亚(瓦拉几亚大公弗拉德三世把被俘的土耳其人全部钉死,由此演化出吸血鬼德古拉的传说)。而在地中海上,他们面临的对手正是曾经击倒了拜占庭的威尼斯。

自从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威尼斯人获得了地中海东部诸多岛屿和港口的统治权。他们是1204年瓜分拜占庭的最大受益者,作为西方欧洲和伊斯兰世界之间的贸易之王,享尽了荣华富贵,但是当他们失去拜占庭的保护而直面伊斯兰进攻时,却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在1454~1499年间,奥斯曼海军数次打败昔日地中海上最强大的威尼斯舰队,逐一拔取他们的港口,威尼斯煞费苦心建立的海上贸易网络全部落入奥斯曼帝国之手。然而,真正摧毁威尼斯人希望的是1501年传来的一个消息:当他们和奥斯曼帝国苦战时,葡萄牙人已经绕过好望角,建立了直达印度的新航线。仿佛一夜之间,威尼斯的商业模式已经过时了,他们的一切努力都失去了意义。1503年,威尼斯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和约,成为奥斯曼事实上的附庸。

打垮了威尼斯之后,奥斯曼帝国彻底取代了昔日的拜占庭,成为东地中海的霸主。接下来,新苏丹塞利姆一世就撕下了“圣战征服者”的面纱,把目光投向东方的伊斯兰邻国们。

2. 波斯第三帝国

在伊朗和中亚地区,曾经高度繁荣的伊斯兰文明在蒙古和帖木儿征服期间遭受了毁灭性破坏。1405年帖木儿去世后,他的子嗣继承了中亚的帝国领土,而被征服的周边地区迅速分裂了。金帐汗国的一支部落在里海东北草原建立了哈萨克汗国,而土库曼人(突厥人的分支)在两河流域到伊朗西部的地区建立了两个政权,分别称为白羊王朝和黑羊王朝。此后白羊又吞并了黑羊,并且从衰落的帖木儿帝国手中夺取了整个伊朗。

拥有悠久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波斯不会长久屈服于土库曼人之下。1501年,当奥斯曼帝国正在东地中海扫荡的同时,伊朗西北部的波斯萨非教团与阿塞拜疆的突厥部落(因戴红色头巾而被称为“红头”)联合起来,在年仅十五岁的教团主伊斯玛仪一世率领下建立了萨非王朝(或译萨法维王朝)。萨非教团信仰的是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派,尊奉阿里及其直系后裔中的十一人为伊玛目,并认为第十二代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是“隐遁伊玛目”,被安拉置于人所不知的地方,将来会以救世主的身份重现。在“大隐遁期间”,教法学权威作伊玛目的代言人行使领导权力。因此,教团主就是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拥有极大的权力。年轻的伊斯玛仪率领红头大军席卷整个伊朗和伊拉克地区,几年间就消灭了信奉逊尼派的白羊王朝。这是波斯民族第三次建立自己的国家,但已不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和阿塞拜疆突厥人联合起来。在今天的伊朗国家,波斯人口约占66%,阿塞拜疆人口约占25%,双方在相同的什叶派信仰下逐渐形成共同的国家意识。

萨非王朝建立的同时,1507年,金帐汗国分离出的乌兹别克部落消灭了残存的帖木儿帝国,建立布拉哈汗国。1510年,伊斯玛仪一世与乌兹别克领袖昔班尼大战于呼罗珊,昔班尼战败阵亡,伊斯玛仪的声望达到顶峰。然而,1512年萨非王朝与帖木儿家族的巴布尔组成联军进攻乌兹别克,却被伏兵击败,东方战场随后进入相持状态。

3. 两圣地的仆人

正当伊斯玛仪在波斯东部与乌兹别克交战之时,奥斯曼帝国的塞利姆一世在西部突然出击,于1514年进攻萨非王朝。与装备了火枪、大炮的奥斯曼军队相比,萨非军队还停留在刀剑和弓箭的作战方式,战斗力相去甚远。奥斯曼军队大败伊斯玛仪,夺取了亚美尼亚地区。伊斯玛仪虽然维持住了波斯的主要领土,但从此一蹶不振。

击败萨非之后,奥斯曼帝国将安纳托利亚东部的突厥部落们(它们是罗姆苏丹国瓦解后的残存)全部吞并,随后就大举进军伊斯兰核心地区。自1260年打败蒙古骑兵以来,马穆鲁克王朝就被视为伊斯兰世界的最强者,但此时他们已是外强中干。1516年,奥斯曼帝国对同是逊尼派穆斯林的马穆鲁克王朝开战。依靠先进的火炮部队,奥斯曼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征服了庞大的马穆鲁克,将其最后一位苏丹吊死在开罗的中央广场(同年,德意志的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但塞利姆一世无意直接治理马穆鲁克领土,而是委任将领(包括归降的马穆鲁克军阀)担任总督,在这些地区建立附庸统治。叙利亚、耶路撒冷、埃及、以及阿拉伯的汉志地区(包括圣城麦加和麦地那)都以这种方式被纳入奥斯曼帝国版图。汉志的获得在军事上并不重要,但在伊斯兰世界有着特别的政治意义,塞利姆一世由此宣布自己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最高领袖:哈里发。然而,对于阿拉伯民族来说,并不真正认同突厥人取得哈里发之位,因此塞利姆一世创造了一个新的称号:“两圣地的仆人”。此后的历代苏丹也较少使用哈里发称号,而更多地使用“两圣地的仆人”,这一称号延续至今,现在仍是沙特阿拉伯国王的正式头衔。

在掌握两圣地之后,奥斯曼帝国已经主宰了伊斯兰世界的西部半壁江山,并以伊斯兰世界的领导者自居。奥斯曼的梦想在此时达到了顶峰:他们掌握了西方的贸易命脉,而且进军的大门也完全打开,基督教几乎就要臣服在伊斯兰的统治下……然而,此时的西方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

4. 莫卧儿的建立

奥斯曼的军事压力使波斯萨非王朝把战略重心从东线扩张改为西线防御,这使中亚汗国们逃过了生存危机。然而,由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中亚贸易线路很快就衰落下去,这片曾经是世界贸易枢纽的地区逐渐沦为被遗忘的蛮荒角落。乌兹别克的布拉哈汗国先后分裂出希瓦汗国(1515年)、浩罕汗国(1740年),这几个汗国和北侧的哈萨克汗国一起,在1847 ~ 1876年期间先后被俄罗斯吞并或者纳为藩属,最终全部并入苏联。

另一方面,奥斯曼与波斯帝国的争霸也带来一个副作用,改写了印度的历史。帖木尔帝国末期,王室后裔巴布尔于1504年占据了阿富汗。帖木儿帝国灭亡后,1512年巴布尔为复国而与波斯萨非王朝共同进攻乌兹别克,反被乌兹别克击败。但意外的是,这时奥斯曼帝国的塞利姆一世决定向巴布尔提供先进的火器技术,以拉拢巴布尔夹击波斯。实力提升之后,巴布尔决定把暗弱的印度作为扩张方向。1526年,依靠火枪和大炮的威力,他以1.5万人战胜了印度10万大军,德里苏丹国灭亡。(在此之前,达伽马已经于1498年打通欧洲到印度的航线。)巴布尔在德里大清真寺自立为印度皇帝,成立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即是“蒙古”的转音)。巴布尔于1530年去世之后,经过其儿子胡马雍和孙子阿克巴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征服了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

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长达三百多年,但它始终以外来征服者自居而拒绝本土化。帝国王室是信奉伊斯兰教、波斯化的蒙古人,官方语言是波斯语,行政官员也大部分是外籍穆斯林。为数众多的本土居民仍然保持印度教信仰,在经济上被穆斯林压迫。在这种统治方式之下,莫卧儿帝国保持着繁荣富裕,直到16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到这里,从此像吸血鬼一样把印度的财富吸往西方。

在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的同时,奥斯曼、萨非、莫卧儿这三大伊斯兰帝国主宰了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从亚得里亚海到孟加拉湾的庞大地域。这是伊斯兰力量的顶点,也是它衰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