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战争
1. 阿拉伯半岛:奥斯曼帝国瓦解,叙利亚、伊拉克、外约旦、沙特阿拉伯建立。
1914年11月,奥斯曼帝国对协约国宣战。英国与守护伊斯兰圣城的侯赛因(圣族哈希姆家族后裔)达成一致,希望他起兵反对奥斯曼,并允诺支持他在战后建立一个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的统一阿拉伯国家。1916年6月,侯赛因宣布独立为汉志王国。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投降。1920年7月,法国占领叙利亚,直到1944年叙利亚从法国独立为共和国。1921年4月侯赛因次子阿卜杜拉成为约旦的埃米尔,直到1946年阿卜杜拉正式称王,脱离英国控制,1950年约旦改名为外约旦。侯赛因三子费萨尔于1921年8月在英国控制下的伊拉克登基,直到1932年伊拉克脱离英国独立。1924年3月,侯赛因宣布自己为伊斯兰教的哈里发,然而他的行为遭到了内志酋长伊本·沙特的反对,同年8月伊本·沙特率军进攻汉志。伊本·沙特吞并汉志之后,于1932年正式成立沙特阿拉伯王国。
1914年11月4日,奥斯曼帝国苏丹以伊斯兰最高领袖哈里发的名义,宣布对协约国进行圣战。这时,伊斯兰的圣城麦加和麦地那是在谢里夫(圣族哈希姆家族后裔)侯赛因·本·阿里的主持下。谢里夫家族从1201年以来就一直是圣城的守护者,在阿拉伯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在名义上臣服奥斯曼帝国,实际上相当自治。为了对抗奥斯曼帝国,英国与侯赛因通信,希望他起兵反对奥斯曼,并允诺支持他在战后建立一个以大马士革为首都的统一阿拉伯国家。1916年6月,侯赛因的长子阿里和三子费萨尔在麦地那鸣枪起义,宣布独立为汉志王国。侯赛因随后宣布“青年土耳其党人违反伊斯兰教旨”,号召阿拉伯穆斯林推翻奥斯曼统治。在英国劳伦斯上尉的协助下,起义军给予奥斯曼帝国沉重的打击,于1918年10月攻克大马士革和阿勒颇。10月30日,奥斯曼帝国投降。
阿拉伯人以为他们终将再次建立自己的国家,却不知道英国早已瓜分了他们的利益。早在1916年5月,英国和法国就秘密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以一条草率的手绘直线为边界,把中东地区分成南北两部:北部的叙利亚被划为法国势力范围,南部的伊拉克被划为英国势力范围(这条边界后来略有调整)。同时,英国还在1917年宣布支持犹太人在战后回到巴勒斯坦建国(《贝尔福宣言》)。这些互相矛盾的承诺一起构成了今日中东地区乱象的根源。
在奥斯曼投降后,侯赛因于1919年宣布自己成为阿拉伯之王。同年7月,在大马士革召开的阿拉伯大会通过决议,使侯赛因的次子阿卜杜拉成为伊拉克国王,三子费萨尔为叙利亚国王。然而,《赛克斯-皮科协定》已经偷偷把叙利亚划给了法国。1920年7月,法国占领叙利亚,废黜费萨尔。阿卜杜拉随即宣布将自己的伊拉克王位让给费萨尔,自己则将率军攻打叙利亚的法军。为了调解这一争端,英国同意把约旦河东岸地区(外约旦)委任给阿卜杜拉统治。阿卜杜拉接受了调解,于1921年4月成为外约旦的埃米尔,而费萨尔于同年8月在英国控制下的伊拉克登基。
1924年3月11日,侯赛因在土耳其废除哈里发制度之前两天,宣布自己为伊斯兰教的哈里发。然而他的行为遭到了一些阿拉伯部落的反对,尤其是内志酋长伊本·沙特。沙特家族信奉的是逊尼派的一个分支瓦哈比派,它是极端保守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也是21世纪本·拉登和IS组织信奉的教派。伊本·沙特发表文告,称侯赛因自立为哈里发的行动违反了伊斯兰的教义与传统,并谴责哈希姆家族对麦加朝觐者征收高额费用,同年8月率军进攻汉志。由于侯赛因拒绝接受贝尔福宣言,英国撤消了对他的支持,汉志被沙特打败。侯赛因被迫在10月5日将王位传给长子阿里。10月13日麦加失守,汉志王国不久就彻底灭亡,侯赛因流亡至约旦,阿里流亡至伊拉克,此后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去世。伊本·沙特吞并汉志之后,于1932年正式成立沙特阿拉伯王国。同年,伊拉克在费萨尔领导下宣告脱离英国而独立。
在建国之初,沙特王国虽然面积广大,但绝大部分土地都是沙漠和荒野,整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麦加征收的朝觐税(约100万美元/年)。然而,1938年沙特境内发现石油,使之一跃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而1953年伊本·沙特去世后,王位在其儿子之间按照“兄终弟及”的方式传递,直到2015年萨勒曼( 伊本·沙特第25子,也是在世的第二年轻儿子,时年80岁)继位之后,免除了其幼弟穆克林(第35子,时年70岁)的继位权,并于2017年把自己的儿子穆罕默德立为王储。
在英法两国的任性作为下,哈希姆家族失去了居住近千年的故国汉志,却获得了约旦与伊拉克两地。阿拉伯民族统一的梦想也破灭了,叙利亚、伊拉克、约旦、沙特阿拉伯等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国家被建立起来。而在他们的邻侧,浮现出一个犹太人的国家。
2. 以色列建国与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建国战争)
公元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把犹太人从耶路撒冷驱逐出去,犹太民族就一直在欧洲四处漂泊,盼望着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家园。奥斯曼帝国时期,一些犹太人开始返回巴勒斯坦居住。二战期间,犹太人在欧洲遭到纳粹大规模屠杀,这大大增强了他们对独立建国的渴望,也使他们获得了世界舆论的同情。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投票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要求将耶路撒冷分成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两个国家(“181号决议”)。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此决议,而英国宣布将于1948年5月15日撤出巴勒斯坦,这意味着所有人都知道战争将于这一天爆发。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成立,午夜12点,阿拉伯五国的军队就发动进攻。在联合国的调停下,以色列军队补充了大量兵力和武器,打败了阿拉伯联军。1949年,阿拉伯各国被迫先后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议。埃及和外约旦分别获得了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包括耶路撒冷老城),而以色列获得了巴勒斯坦的其余全境。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居民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国家,从此成为难民。
自从公元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把犹太人从耶路撒冷驱逐出去,犹太民族就一直在欧洲四处漂泊,盼望着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家园。奥斯曼帝国时期,苏丹们致力于军事征服和经济统治,而在宗教信仰上较为宽松,一些犹太人开始返回巴勒斯坦居住。而在一战期间,为了得到犹太人的支持,英国政府宣称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内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即《贝尔福宣言》。这个宣言的用词模糊,但它使犹太民族在两千年漂泊后看到了复国的曙光。在奥斯曼瓦解之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的托管权,海外犹太人大批移居巴勒斯坦,他们随后和巴勒斯坦本地的阿拉伯人产生了冲突——在英国的含混许诺下,双方都认为自己才是这片圣地的主人,纷争愈演愈烈,暴力事件频发。英国无力控制这片土地,于是在1939年又承诺将允许阿拉伯人为主的巴勒斯坦于1948年独立建国。随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的眼光从这片土地上暂时移开。
二战期间,阿拉伯半岛列国大体上保持中立,并趁机争取独立。叙利亚于1944年从法国独立为共和国,外约旦的阿卜杜拉也于1946年正式称王,脱离英国控制。而犹太人在欧洲遭到纳粹大规模屠杀,这大大增强了他们对独立建国的渴望,也使他们获得了世界舆论的同情。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投票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要求将耶路撒冷分成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两个国家(“181号决议”)。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此决议,而英国宣布将于1948年5月15日撤出巴勒斯坦,这意味着所有人都知道战争将于这一天爆发。与巴勒斯坦相邻的阿拉伯五国(叙、伊、约旦、埃及、黎巴嫩)此时拥有十万以上的正规军以及飞机、大炮、装甲车,而巴勒斯坦境内的犹太人口只有65万,其中2000名正规军,约3万预备役,没有任何重型装备。巴勒斯坦犹太人倾尽全力从美国犹太同胞拉到了巨大的资金赞助,又通过各种途径购买了大量的二战退役武器。1948年5月12日,巴勒斯坦犹太人全国理事会以6:4的比例投票同意建国,定名以色列。5月14日下午4点,以色列宣布成立。午夜12点,阿拉伯五国的军队就发动进攻。
开战后,初生的以色列军队在强敌面前濒临崩溃,但他们的拼死抵抗也使阿拉伯联军损失严重。在联合国调停下,双方同意停火28天(6月11日 ~ 7月8日)。以色列在停火期间补充了大量兵力和武器装备,重新开战后奇迹般地扭转局势,打败了阿拉伯联军。1949年,阿拉伯各国被迫先后与以色列签订停战协议。埃及和外约旦分别获得了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包括耶路撒冷老城),而以色列获得了巴勒斯坦的其余全境。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居民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国家,从此成为难民。(第一次中东战争,即以色列建国战争。)
战争失败给阿拉伯列国造成巨大的民意危机。1951年7月,约旦(外约旦1950年改名)国王阿卜杜拉遇刺身亡,其子继位。1952年7月,埃及军官纳赛尔发动政变推翻国王,建立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并在四年后成为总统。
3. 从苏伊士运河到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再到阿拉伯世界的联合潮流
1869年,法国和埃及共同建成苏伊士运河,把红海与地中海直接连接。1875年,埃及把运河股份卖给英国,此后运河乃至整个埃及都逐渐被英国控制。一战之后,埃及名义上成为独立王国,实质上成为英国的附庸。
埃及西奈半岛西侧的苏伊士地峡宽仅一百多公里,却隔开了地中海与印度洋两大海洋。大约在公元前1874年,古埃及法老下令开凿了一条运河连接红海和尼罗河,并借此通往地中海。这条古运河断断续续运作了两千多年,最终在790年左右被废弃。1858年,法国与埃及(阿里帕夏的后裔统治下)共同成立苏伊士运河公司,1869年建成苏伊士运河,把红海与地中海直接连接。1875年,埃及在外债压力下被迫把它持有的运河公司股份卖给英国,此后运河乃至整个埃及都逐渐被英国控制(但法国仍保有运河股份)。一战之后,埃及名义上成为独立王国,实质上成为英国的附庸。
1952年纳赛尔政变之后,埃及共和国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旗帜,抛弃了亲西方政策,实行社会主义并向苏联靠拢。1956年7月,纳赛尔总统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以色列船只被禁止通过运河。英法两国于是和以色列共同制定了一项秘密计划。10月29日,以色列突然入侵埃及控制下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向运河挺进。次日英法向埃、以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两国停火。以色列接受停火,而埃及拒绝,英法遂以此为借口出兵占领运河区。埃及无望守住运河,竟凿沉了停在运河内的40艘船只,封堵了整条运河(直到1957年清理之后恢复通航)。
英法的军事计划虽然成功,但他们遭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美国和苏联都反对这一行动。在美苏的共同压力下,三国被迫撤出埃及领土,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理都辞职下台。纳赛尔在政治上大获全胜,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第二次中东战争,即苏伊士运河战争。)
纳赛尔呼吁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西方。这时阿拉伯国家大致上分为三类:沙特是实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君主国,伊拉克和约旦都是哈希姆家族统治下相对世俗的君主国,而叙利亚和埃及同为世俗化的共和国。1958年2月,叙利亚宣布与埃及合并,组成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哈希姆家族也宣布将把伊拉克和约旦合并成为联邦。然而,这年7月伊拉克发生军人政变,哈希姆王室(费萨尔后裔)全部被杀,伊拉克共和国成立。哈希姆家族的计划破灭,领地只剩下约旦王国。而叙利亚与埃及的联合也不成功,叙利亚又于1961年恢复独立。
阿拉伯联合的潮流虽然失败了,纳赛尔仍被视为阿拉伯的精神领袖,其倡导的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都广受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在叙利亚和伊拉克都成立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主张效法埃及。1963年,复兴党分别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发动政变上台。其原本的计划是将两国合并,但两个分支很快就因争权夺势而反目成仇。在叙利亚,复兴党的哈菲兹·阿萨德于1970年掌权直到2000年逝世,其子巴沙尔·阿萨德掌权至今。 而在伊拉克,复兴党的萨达姆·侯赛因于1979年通过政变掌权,一直统治到2003年被美国为首的联军推翻,复兴党被伊拉克新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而取缔。
尽管叙伊两国都在形式上建立了世俗化的共和国,但实质上仍是强人独裁统治。同时,宗教分歧仍然是潜在的社会不稳因素。叙利亚人口大多数是逊尼派,而阿萨德家族是什叶派的一个分支阿拉维派,因此受到部分逊尼派的反对。而伊拉克人口中的什叶派略多于逊尼派,政权却长期被逊尼派(包括萨达姆)占据,直到萨达姆垮台后,什叶派才获得政权。
4. 六日战争与赎罪日战争,到埃以和解,到萨达特被刺杀
苏伊士运河危机的十年后,1967年5月30日,埃及和约旦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准备与以色列作战。以色列决定先发制人,于6月5日早上发动奇袭,仅仅六天内就完全打败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以色列从埃及夺取了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从约旦夺取了约旦河西岸(包括耶路撒冷老城),从叙利亚夺取了戈兰高地。 在两千年漂泊后,犹太民族重新占领圣城耶路撒冷。在美苏两国的压力下,双方接受停火。以色列提议把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归还给埃及和叙利亚,前提是与两国签订永久和平条约。两国都拒绝这一提议,因此苏伊士运河东岸留在以色列手中,运河被迫关闭。埃及的军事力量在此战中几乎完全被毁,纳赛尔从此一蹶不振,1970年去世。萨达特接任总统。(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日战争。)
经过精心准备,萨达特的军队于1973年10月6日(犹太教的赎罪日)突然越过苏伊士运河,对以色列发动进攻。以色列在开战之初措手不及,几乎崩溃,但他们顽强挺过最危急的时刻,转而发起反击,反而攻入运河西岸。同时,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经济援助。为了向美国施压,阿拉伯国家集体宣布停止向美国出口石油,这使中东战争升级为全球危机。在美苏两国压力下,双方再次达成停战协议,以色列退到运河东岸,而埃及收回了西奈半岛的部分领土。(第四次中东战争,即赎罪日战争。)
赎罪日战争前期,以色列几乎亡国,虽然后期扳回局面,但心态已受到沉重打击。而萨达特虽然成为阿拉伯世界新的英雄,他亦认识到这样的战争徒劳无益。埃以本身没有利益冲突,只要埃及不再坚持解放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大义,双方的和平共处是完全可能的。在前期的秘密接触后,1977年11月萨达特突然访问以色列表态和谈。双方经历了艰难的谈判,1979年3月26日在美国白宫草坪签署正式条约,以色列把西奈半岛交还埃及,换来了双方的和平。(苏伊士运河于1978年恢复通航。)然而,这一协议使得埃及从阿拉伯世界的英雄骤然跌为叛徒,遭到阿拉伯各国的集体抵制。1981年10月6日,在赎罪日战争八周年的埃及阅兵仪式上,萨达特总统被当众刺杀。没有一个主流阿拉伯国家参加他的葬礼。
埃及退出后,阿拉伯国家失去了公认的领袖,此后再也不曾发动对以色列大规模战争。然而对巴勒斯坦难民而言,与以色列的和平仍然是无法接受的。难民中的武装分子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阿拉法特的领导下,坚持与以色列斗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