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明
1. 邪马台国
距今1.4万年前,日本绳纹时代。距今3000年前,日本进入弥生时代。公元720年第一部日本正史《日本书纪》记载日本的第一代天皇是神武天皇,他是天照大神后裔,降生于高天原,从九州东征大和,于公元前660年建立了统一的日本国家。公元250年,进入古坟时代。
日本现存最早的史书是成书于712年的《古事记》和720年的《日本书纪》(都是中国唐玄宗时期)。前者的风格更近于民间传说,可信度较低,而后者可算是日本第一部正史。据两书记载,日本的第一代天皇是神武天皇,他是天照大神后裔,降生于高天原,从九州东征大和,于公元前660年建立了统一的日本国家,此后天皇血脉代代相传至今。然而,此故事近乎神话,真实性无法确定。有人认为神武天皇即是秦始皇派遣东渡的徐福,也有人认为他是吴越后裔,但都缺乏证据。
据现代考古研究,大约3万年前就有智人到达日本,当时海面较低,日本列岛北端与大陆相连。距今约1.4万年前,由于海面上升,日本列岛与大陆断开。此后长期与大陆缺乏交流,文明发展极慢,称为“绳纹时代”(因制作的陶器上有绳状纹路而得名)。大约从距今3000年前(中国西周)开始,很可能有大陆居民渡海来到日本西部,使日本开始大范围种植水稻,称为“弥生时代”。这时日本并未掌握铜矿冶炼技术,但已有中国产的青铜兵器出现,想必亦是由移民携带而来。——从分子人类学的Y染色体DNA分析来看,现代日本人中D型和O2、O3型的比重都相当高,可能是O型的弥生移民与D型的绳文原住民长期混血的结果。此后日本不断学习中国文化,在数百年里完成了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飞跃,学会了炼铁、养蚕、织布、酿酒等技术。另外,不知何时开始,日本也发展出自己的宗教,是一种多神崇拜的原始信仰,后来被称为神道教。神道教与天皇祖先的传说结合起来,历经数千年沧桑,经过佛教和基督教的冲击,今天仍是日本民众的主流信仰。
大约从250年开始,日本出现了一些巨大的古坟,并且有很多保留至今。最大的大仙陵古坟占地46万平方米,大约是秦始皇陵的两倍。如此规模的陵墓意味着当时已经出现相当强大的统治力量,然而由于日本禁止发掘天皇陵墓,我们无法考古探寻其中的真相。在这一时期,日本也第一次出现在文明信史之中:据陈寿(233 ~ 297年)所编的《三国志·魏书》记载,从狗邪韩国(今韩国)渡海经过对马国(今对马岛)可到倭人所居的邪马台国(即“大和”,发音为Yamato),其统治者是一位女王卑弥呼。《魏书》对倭人生活风俗的描绘相当可靠,但唯有卑弥呼女王,在日本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2. 大化改新
《三国志》之后又过了约三百年,日本的历史记载才进入相对可信时期。据《日本书纪》,倭国一度占据了朝鲜半岛南端的任那地区。541 ~ 562年间,倭国的钦明王与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联合攻击新罗国,却被新罗打败,丢失了任那。日本侵占朝鲜的首次尝试遭到失败。然而,这一联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佛教从百济传入倭国。
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时期,学习中国制度,对国家体制进行了大量改革,定国名为“日本”,改“大君”称号为“天皇”,大力弘扬佛法,兴建了大阪的四天王寺。这个时期奠定了日本国家的基础。
这时的倭国实行由世袭豪族联合执政的“三权分立”制度:大君(王族)是祭祀之主,地位最高,但并不掌握实权;大臣是行政最高长官,由苏我氏世袭;大连是军事长官,由物部氏世袭。佛教传入后,崇佛的苏我氏与反佛的物部氏发生冲突。587年,作为钦明王外戚的大臣苏我马子兴兵消灭物部氏,从此终结大连之位。苏我马子进而推举自己姐姐与钦明王所生之女继位,称为推古天皇(日本史上第一位女天皇,592~628年在位)。推古天皇并不实际执掌政事,委任其侄子(也是苏我马子的外甥)厩户王子摄政。厩户王子执掌国家近30年(593 ~ 622年,隋朝时期),学习中国制度,对国家体制进行了大量改革,定国名为“日本”,改“大君”称号为“天皇”,意图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他还大力弘扬佛法,兴建了大阪的四天王寺。厩户王子奠定了日本国家的基础,因而被后世称为“圣德太子”。
646年,孝德天皇进行大化革新,使得日本真正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推古天皇和圣德太子先后去世后,苏我氏张扬跋扈,架空皇室。645年,皇室中大兄皇子(后成为天智天皇)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后赐姓藤原)发动政变,刺杀了掌权的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被逼自杀。皇室重新掌握政权。646年,孝德天皇发布《改新之诏》,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将土地、军队一律收归国有,贵族拥有的部民成为国家公民。这使得日本真正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史称“大化改新”。同时,天皇还发布了“薄葬令”,日本的修坟风俗从此终止。
3. 朝鲜之争
在日本海的对面,朝鲜半岛更靠近中华文明,因此发展更早一些。其早期历史上大致存在两个文化圈,北部的朝鲜文化圈受华夏民族影响较大,而南部的辰韩文化圈则更多的是以原住民为主。
在朝鲜神话传说中,开国之王名号檀君,以平壤为都,统治了1500年之后让位给箕子,然后成为山神——此事显然不足为信。朝鲜最早见于文字是在中国《史记》、《尚书大传》等史书中。据记载,周武王灭商(前1046年)之后,从狱中释放了纣王囚禁的商朝贤臣箕子。箕子不愿事周,率商朝移民出走东方的朝鲜,武王便以朝鲜封之。箕子把中原的教化礼仪带到朝鲜,其国家延续了一千多年,在战国时期被燕国夺走大片领土。汉高祖刘邦时,汉将卫满叛逃至朝鲜,被朝鲜王收留。卫满却篡位取代了箕子朝鲜(前194年),自立为王。前108年,汉朝攻灭卫满朝鲜,在此置立乐浪等四郡。而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这个时期半岛南端有辰韩、马韩、弁韩三部并存,合称“三韩”。
在中国东北,前37年(西汉时期),扶余人朱蒙建立了高句丽国。他的长子继承了高句丽,三子出走到朝鲜半岛西南端创立了百济国,并与高句丽敌对。大约同时,三韩后裔在朝鲜半岛的东南端建立了另一个国家新罗。高句丽迅速扩张,与汉四郡之间频繁战争,互有胜负。汉末三国时期,公孙度家族割据辽东,并大破高句丽。魏国先与高句丽联盟,238年司马懿远征辽东,平定公孙;246年毋丘俭又进攻高句丽,破其都城,大胜而还。然而,高句丽王躲入山中,待毋丘俭撤军后又重建都城,此后继续与中国为敌。313年,高句丽终于趁中国五胡乱华之际占领了乐浪郡,中国从此丧失了对朝鲜半岛的统治,朝鲜进入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争霸时代。
在朝鲜半岛三国中,高句丽国力最强,占据了半岛北部和中国辽东部分地区,百济和新罗分列半岛东南、西南两端。三国之间征战不休,而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前燕、后燕都曾与高句丽交战,日本倭国也开始扩张,插足半岛南部。百济还一度与倭国结盟对抗新罗,但并未取得成功。
隋朝统一中国后,隋炀帝(604 ~ 618年在位)三次攻伐高句丽,但由于策略失当,不仅未能征服高句丽,反而导致隋朝国力大伤,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唐太宗消灭东突厥之后,吸取前朝教训,与新罗结盟共同征伐高句丽,在几次战争中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660年,唐高宗派苏定方从山东渡海登陆朝鲜半岛南端,与新罗联合攻破了百济都城,然后又和新罗一起,从南北两方夹攻高句丽。高句丽和百济残部遂向日本求救。为了保护日本在半岛的利益,刚刚完成了大化改新的日本天智天皇(中大兄)倾全国之力出兵朝鲜。663年8月,日本舰队抵达朝鲜,与大唐水师在白江口展开海战。这是中日之间的第一场战争。日军船只数量是唐军三倍,但唐军凭借高大坚固的战舰和杰出的指挥水平完胜对手,日本舰队全军覆没。数日后,百济残部投降,日本撤军。五年后,大唐终于由李勣(徐茂功)、薛仁贵等攻灭高句丽,与新罗以大同江为界分治朝鲜半岛。这时的半岛南部称为“统一新罗时代”,通常被视为统一朝鲜国家的开始。此后近千年时间,日本不敢再对朝鲜用兵。
4. 遣唐使
白江口一战,使日本认识到与大唐的实力差距;而新罗统一半岛南部,断绝了日本从百济学习中国文化的途径。日本痛定思痛,决定亲善大唐,大规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留学。
早在隋朝时期,日本(可能是圣德太子开始)就派出使者前往中国,但当时是从朝鲜半岛登陆,然后沿陆路进入中国;而百济覆灭后,日本只能由海路前来。由于早期的日本远洋航海技术不足,在横渡大海的过程中常有海难发生(包括著名的晁衡也曾遇到海难),但一代又一代遣唐使前仆后继,在两百多年间共有数千人来到中国,使得日本的文化和技术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起来。在此期间,文武天皇于701年颁布《大宝律令》,它是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仿照大唐《永徽律令》而制定,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并企图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而大唐高僧鉴真(688 ~ 763年)亦不辞艰险,经过六次努力,终于以花甲之年远渡重洋,来到日本传播佛教。鉴真在奈良的东大寺授法,使日本佛教从此走上正轨,并对日本的书法、医药等都有很大贡献。
遣唐使行动一直贯穿了几乎整个唐朝,但到了后期,日本认为费用消耗太高,同时也觉得可以汲取的东西都已基本学习完毕。而且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衰颓,尤其是875年,唐朝发生黄巢起义,长安洛阳都被攻陷。日本于894年决定暂停遣唐使,不久,907年大唐灭亡,日本遣唐使行动也随之画上句号。此后将近一千年里,日本基本停止了与外界的交流,回到孤立发展状态。
在朝鲜半岛南部,统一新罗时代持续到892年,出现了一段分裂和混乱时期。直到918年,新罗叛军武将王建自立为王,取国号为高丽,重新统一了半岛南部,这个王朝成为今日朝鲜的前身。此后朝鲜历经朝代更迭,但基本保持统一,并且逐渐把领土推进到半岛北部,形成今日的疆域。
幕府日本
1. 武家崛起
与世界其它国家不同,日本政治的一个特点是极为强大的家族世袭传统。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其家族地位自有史以来延续至今。除了天皇之外,其它贵族豪门也多为世袭传承,而且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实际政权掌握在世袭贵族手中,天皇只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701年天皇颁布《大宝律令》,试图学习大唐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终因世袭贵族的抵制而无法实施。而桓武天皇(781-806年在位)将都城自奈良(平城京)迁至京都(平安京)之后,以天皇为核心的律令制度也名存实亡。
桓武天皇死后,嵯峨天皇(809 ~ 823年在位)宠信大臣藤原氏并与其联姻,此后藤原氏以外戚身份掌权达两百多年,皇权被架空。藤原氏惯例在天皇年幼时担任“摄政”,天皇成年后担任“关白”,始终把持朝政。除此之外,朝廷公卿官职也被其它几个家族垄断世袭。因此,这些家族被称为“公家”,而公家的顶端就是藤原氏的“摄家”。为了对抗藤原氏势力,后三条天皇(1068 ~ 1073年在位)以退为进,发明了一种诡异的“院政”体制,并由其继任白河天皇正式确立。院政的思想在于:既然朝廷已经被摄关控制,天皇就主动退位成为太上天皇(或者出家成为法皇),然后在院厅组织一套自己的班子,以上皇的身份发布“院宣”控制朝政。上皇不仅在名义上高于天皇,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北面武士”,从而从藤原氏手中夺回权力。然而,这一做法很快就导致了武将家族(“武家”)的崛起。
平清盛(1118 ~ 1181年)的父亲是北面武士的首领,母亲是天皇女御之妹,因此他从小在宫廷中长大,成年后被后白河天皇授以重权。平氏的得宠引起其它武将家族的不满,源氏(他们是皇族后裔)首领源义朝起兵反抗,被平清盛消灭,其子源赖朝(1147~1199年)被流放伊豆。平清盛权倾一时,甚至幽禁后白河法皇另立傀儡。后白河之子以仁王密令源氏勤王,源赖朝与其岳父北条时政(伊豆本地豪门)共同举兵再次反抗平氏。次年平清盛病亡,平氏不久就被源氏消灭。源赖朝进而清除了其它割据势力,又诛杀了战功卓著的亲弟弟源义经,独揽大权。源赖朝在镰仓设立幕府,并于1192年被封为“征夷大将军”,正式开启了武家的幕府时代。在这个时代,将军领导下的幕府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天皇、上皇都被架空,朝廷公家更是完全沦为形式。
2. 镰仓室町
源赖朝病故后不久,镰仓幕府的权柄就被其妻族北条氏夺得,源氏子嗣断绝。此后一百多年里,北条氏选用傀儡担任将军,自己则在幕后独揽大权,甚至可以废立天皇。但就在此时,幕府遭遇了一场巨大的外来危机:蒙古来袭。
1274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派首支远征军2.5万人(大约蒙古人和高丽人各占一半)登陆九州岛。镰仓幕府组织了顽强的抵抗。在二十多天战斗后,蒙古伤亡惨重,箭和给养即将用尽,仍未能攻入内陆,只好登船撤退。1281年,元朝灭南宋之后,忽必烈发动第二次远征,派近五千艘船、二十万大军前往日本,其中蒙古人四万五千,高丽人五万多,汉人约十万。而日本在上次战争后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九州沿海修筑了一道石墙用于防守。元军人数虽多,但并无攻城器械,也无法发挥骑兵力量,只能靠步兵强行攻击石墙防线。在五十多天苦战后,元军仍无法突破石墙。这时太平洋上发生台风,元军的大部分船舶被毁,将领们纷纷乘坐剩下的船只撤退,而海滩上仍有数万元军被抛弃了。日本将俘虏的蒙古人和高丽人全部杀死,汉人大部分沦为奴隶。此后忽必烈在安南(即越南)也遭遇失败,元朝从此放弃攻打日本。朱元璋取代元朝(1368年)之后,也将越南、朝鲜、日本等列为“永不征伐之国”。
镰仓幕府虽然击退蒙古,但其本身不得人心,皇室也希望推翻幕府。1333年,后醍醐天皇举兵反对镰仓幕府,幕府派大将足利高氏镇压,足利高氏却倒戈投靠天皇,攻灭镰仓幕府。足利高氏立下大功,因此被天皇赐名为足利尊氏。然而,足利尊氏随后拥兵自重,反而攻占京都,拥立新的光明天皇,自立为征夷大将军,开设幕府(称为“室町幕府”)。后醍醐天皇南逃,致使日本陷入南北朝对峙时代。经过数十年交战,足利尊氏的孙子足利义满作为第三代将军掌握了北朝大权,并与南朝进行谈判。足利义满提出的条件是南朝的后龟山天皇退位,将象征皇权的三神器交给北朝的后小松天皇,此后由双方后人交替继承皇位。南朝同意了这一方案,然而北朝后小松天皇得到三神器后即宣布由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被骗的南朝也只能接受这一事实,南北自此统一(1392年)。为了彻底消除南朝势力,足利义满还要求后小松天皇废黜他的藤原氏皇妃(南朝遗臣之女),这位皇妃的幼子也被迫出家,法号“一休”。(然而在20世纪初,日本明治天皇作出最终结论以南朝天皇为日本正统,北朝天皇保留名号,但不列入正统。)
南朝退位之前,已经与中国明朝建立了朝贡关系,而北朝被明太祖朱元璋视为乱臣贼子,拒绝交往。足利义满统一南北之后,于1401年向大明朝贡,被建文帝封为“日本国王”。此后大明燕王朱棣夺位,与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还赐给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应朱棣的要求镇压海盗,取得一定的成果。此时中国的书籍和茶器大量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发展。
3. 战国时代
1477年应仁之乱后,日本进入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1575年,织田信长利用西方传入的火器,击败了武田信玄,同时另一大诸侯上杉谦信病亡,天下大局已定。1582年,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葬身火海。1586年,丰臣秀吉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1592年,明万历年间,辽东总兵李如松和朝鲜水师击败丰臣秀吉的20万侵略军。1615年,德川军击败丰臣军。从此,德川幕府在江户统治全日本,使江户成为事实上的日本首都。
室町幕府时期的日本,将军虽是最高领袖,但地方诸侯(即“大名”)各据领土,并且拥有家兵。1467~1477年发生应仁之乱,两大诸侯派系为了争权夺利而相互攻伐。这场战乱使京都和大阪都化为焦土,幕府和皇室一样沦为空壳。日本进入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中期,叱咤风云的有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等诸侯。而这时西方的葡萄牙人到达日本,火器技术随之传入,催生了一代奇才织田信长(1534 ~ 1582年)的崛起。织田信长在封建日本堪称另类,他不守常规,蔑视神佛,自称为“第六天魔王”。同时,他亦不拘一格用人,麾下既有同是大名的结义兄弟德川家康(1543~1616年),也有出身农民而能力出众的羽柴秀吉(1537~1598年)。织田信长对西洋科技有极强的兴趣,并率先在实战中大规模应用火枪。1575年的长篠之战,织田军以3000人的火枪队击败了武田家的骑兵队,这是一场新旧战法之间的决定性胜利。依靠强大的武力,织田信长平定了近畿全境,足利幕府被废除,武田氏被灭,上杉谦信病亡,天下大局已定。1582年,信长上洛(即前往京都)拜谒天皇,途中借宿本能寺。夜间,部将明智光秀突然叛变进攻本能寺,一代魔王织田信长及其子葬身火海。在外作战的羽柴秀吉接到消息后立即与对手议和,然后全速回军攻打明智光秀,光秀战败自尽。由于织田信长并未指定继承人,羽柴秀吉在随后的内部争斗中获胜,成为事实上的接班人。1586年,羽柴秀吉受天皇赐姓“丰臣”并就任关白,成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德川家康也臣服于秀吉,并被封至江户(今日东京)。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之后,进而企图称霸亚洲。他派遣使者前往朝鲜、琉球、吕宋、暹罗等国,要求他们向日本称臣并协助攻打大明,但没有一个国家理会他。1592年(万历年间),丰臣秀吉派兵20万侵略朝鲜。朝鲜陆军不堪一击,日军迅速攻占了汉城、平壤等大部分城市。明神宗派辽东总兵李如松率兵入援朝鲜,与朝鲜水师提督李舜臣一起击败日军,此后双方陷入僵持。1598年,丰臣秀吉突然病逝,日本随即从朝鲜撤军。
丰臣秀吉老年得子,去世时幼子丰臣秀赖还不满六岁。(他得子之前曾经把养子丰臣秀次立为继承人,有了秀赖之后便把秀次处死。)因此,他临终前只得把秀赖托孤给德川家康等五大老。然而,德川家康很快就击败反对势力,于1603年登上征夷大将军之位,在江户开设幕府,独掌大权。而随着丰臣秀赖的长大成人,德川家康终于翻脸对付丰臣。1614~1615年,德川军在大阪两次击败丰臣军,丰臣秀赖及其母自尽,丰臣家男丁全部被杀,就此灭亡。从此,德川幕府在江户统治全日本,使江户成为事实上的日本首都。
为了避免诸侯争霸的局面再度重演,德川幕府创造了独特的“参勤交代”制度,要求各地大名的妻子必须在江户居住,而大名平时住在封地,每年也需前来江户报到一次,路费则由大名自己承担。这一制度的用意是强迫大名必须把大量的时间及财力消耗在路上,从而削弱大名的精力,防止他们谋反。但它也同时促使日本的交通发达起来,各地的贸易交流也随之兴旺,对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意料之外的积极作用。
4. 幕府灭亡
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由于幕府的无能和失败,日本民间掀起“尊王攘夷”运动。1868年,倒幕派打败幕府军,之后德川庆喜交出江户,德川幕府正式灭亡。1869年,各地诸侯将统治权交还给天皇,明治天皇开始进行“明治维新”。
自战国时代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西洋船队纷纷前来日本,使日本除了传统的亚洲贸易之外又打开了西方贸易之门。然而,从西方传入的不仅有现代知识,还有宣扬“众生平等”的基督教。昔日织田信长喜好西洋文化并与基督教亲善,而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先后下令禁止基督教传播,并且把积极传教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人全部驱逐。唯一例外的是只谈生意不谈宗教的荷兰人,但他们也只能停泊长崎港而不能进入内陆。然而,此时基督教在九州已有相当多的信众。
1637 ~ 1638年,九州的岛原、天草地区发生天灾,民不聊生,而幕府不仅统治残暴,还大肆迫害基督教徒。在少年天草四郎的领导下,这一地区爆发了基督教大起义。这一起义最终被幕府镇压下去,当地基督教信徒几乎全被杀光。此后幕府更加严格地执行闭关锁国政策,除了荷兰商船之外的外国船只一概不准进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陆续有西方商船前来日本要求贸易。1826年,德川幕府出台《异国船只打击令》,要求对驶入日本海域的异国船只一概进行炮击。1837年,美国商船莫里森号驶入日本海域,当地大名依据法令进行炮击,重创莫里森号。美国随后正式向日本提出一系列通商协议,都被幕府拒绝。1853年,美国佩里准将率四艘黑色战舰驶入江户海面(史称“黑船来航”)。在黑船的威慑下,德川幕府被迫接受美国的要求,于1854年签订《日美亲善条约》。随后几个月内,日本先后同俄、英、荷等国都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日本国门正式打开。
由于幕府的无能和失败,日本民间掀起“尊王攘夷”运动。幕府也被迫支持“攘夷”,于1863年再次发生炮击美、法、荷三国商船事件。然而,美国和法国很快派军舰进行报复性攻击,幕府被迫再次屈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爱国志士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同时废除幕府制度,使天皇重新掌握政权。在萨摩藩、长州藩的压力下,1867年10月,末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在京都二条城举行“大政奉还”仪式,宣布还政于明治天皇,但自身仍担任大臣。倒幕派对此并不满意,决定要求德川庆喜辞职。德川庆喜逃至大阪准备反攻。1868年1月,倒幕派和幕府派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地区交战,幕府军大败。同年5月,德川庆喜交出江户,改封于静冈,德川幕府正式灭亡。
幕府倒台后,以明治天皇为领袖的维新派掌权,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明治维新”运动。旧制度被废除,新制度建立起来。1869年,各地诸侯(藩主)将土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全部交还给天皇。1871年,完成废藩置县,封建制度从此结束,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1879年,琉球被纳入日本。1889年,日本颁布首部国家宪法,正式形成君主立宪制度。然而,原有的公卿、大名等家族并未完全消失,而是改称为“华族”,仍然享有许多政治、经济特权。直到二次大战后的1947年《日本国宪法》,华族制度才被全面废除,日本贵族从此走入历史。但在另一方面,日本政治家的世袭传统在实际生活中仍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直到今天。
日本历史年表
从绳纹时代到平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