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 · 塔可夫斯基,前苏联殿堂级电影诗人,最伟大的光影圣徒,引导灵魂的长镜头大师。做为前苏联时期最著名的一位电影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电影史上有着极高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瑞典的伯格曼、意大利的费里尼并称“圣三位一体”。

图片

1932年4月4日,塔可夫斯基出生于俄罗斯伊万诺沃札弗洛塞镇,父亲是位诗人、翻译家,母亲是一家印刷厂的校对员。父母分开后,他和妹妹继续同母亲一起生活。1960年,塔可夫斯基从苏联电影学院毕业后,开启了自己辉煌的电影生涯。

由于他的电影在国内遭受审查和种种不公待遇,塔可夫斯基于70年代流亡国外。1986年12月28日,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在巴黎因肺癌去世,享年54岁。英年早逝的塔可夫斯基一生只拍了七部半电影,但堪称部部经典。

图片

塔尔科夫斯基对于信仰的执着在欧洲电影界是最纯粹的。他的作品甚至没有伯格曼描述的欲望和费里尼的反讽。塔尔科夫斯基的世界单一、纯洁,也非常严肃、沉重。就像一位使徒,我们自知配不上他的怜悯,因而对他更为敬重、爱戴和珍视。

图片

塔可夫斯基说,“任何人想要成为导演,必须付出一生的时间作为赌注。”

图片

几乎所有电影人必看的一本书,莫过于塔可夫斯基这本《雕刻时光》了。这部充满哲思的书,也成为很多人的精神明灯。以至于“雕刻时光”后来竟成了电影的代名词。

图片

本期分享会将为大家带来塔可夫斯基全部正式长片和一部学生作品,另外还有一部重磅纪录片《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让我们共同感受这位电影大师独特的光影魅力吧!

图片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04-04 至 1986-12-28)
1
《压路机和小提琴》

剧情 |46分钟| 苏联 |1961年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编剧: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主演: 伊戈尔·福姆琴科 / 弗拉基米尔·扎曼斯基

豆瓣 8.6 IMDb 7.4

图片

主人公是个年轻的修路工人,整天开着一辆巨大的压路机。经常有好奇的孩子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工作。六岁的小男孩萨夏跟严厉的母亲一起住,而他的小提琴老师是一个更为严厉的女人。从五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的萨沙每天花大量的时间练琴,他和小朋友宛如生活在两个世界。萨沙很苦闷,还要尽力躲开孩子们的奚落。

图片

图片

图片

他和修路工人成了忘年之交,因为他处处关心小萨夏,还答应带他去看电影《夏伯阳》。结果是孩子被妈妈关在家中,无法按时一起去看电影。本片是塔可夫斯基在莫斯科VGIK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但已颇具大师气象,后来成熟创作的痕迹和镜头语言已依稀可见。

2
《伊万的童年》

剧情 |95分钟| 苏联 |1962年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编剧: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主演: 尼古拉·布尔里亚耶夫 / 瓦连京·祖布科夫

豆瓣 8.8 IMDb 8.1

图片

1962年,年仅三十岁的塔可夫斯基,手持金狮奖杯,站上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领奖台。这部严格意义上的大师处女作,一经问世便震惊了世界。《伊万的童年》在冥冥之中造就了一种完美的永恒。正如萨特所盛赞的,一位伟大的当代电影形式主义者到来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电影改编自俄国作家鲍戈莫洛夫的小说《伊万》,以哈尔采夫上尉第一人称回忆展开悲剧性叙事。电影中的小主人公伊万秉承了原著神韵,面色黝黑,单薄瘦削,总是目光坚毅地站在簌簌寒风中,由于发抖而牙齿咯咯作响。我们所看到的伊万,绝非常见的小战士形象,而更像是因战争失去亲人拥护的兽物,在悲伤中学会独自战斗,孑然一身告别童年。

3
《安德烈·卢布廖夫》

剧情 |186分钟| 苏联 |1966年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主演: 安纳托利·索洛尼岑 / 伊万·拉皮科夫

豆瓣 9.0 IMDb 8.1

图片

该片是塔科夫斯基执导的旷世史诗巨作,是他最经典也最难懂的作品之一,用塔式特有的诗化电影语言和如历史壁画一般的浓重画笔,呈现了15世纪俄罗斯著名圣像画家安德烈·卢布廖夫漂泊与抉择的一生。电影借画家的人生岁月,展开了纷繁复杂的历史画卷。

图片

图片

图片

影片在欧洲许多国家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戛纳电影节甚至打破常规,授予这部会外放映的影片以影评人联合会奖。然而在国内,《安德烈·卢布廖夫》却被当局束之高阁,直到五年后即1971年才发行公映。

4
《飞向太空》

剧情 |167分钟| 苏联 |1972年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编剧: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主演: 纳塔莉亚·邦达尔丘克

豆瓣 8.6 IMDb 8.1

图片

改编自波兰科幻作家莱姆的同名小说,讲述几名宇航员在“索拉瑞斯”星上的奇异经历,这看似海洋的东西其实是行星的“大脑”,是映照人类的自我的巨大镜子……影片将科幻与哲理结合,与库布里克的《太空漫游:2000》并称里程碑意义的两大科幻经典。

图片

影片曾被美国著名导演索德伯格在2002年进行了翻拍和致敬。《飞向太空》又名《索拉里斯》,获得1972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图片

5
《镜子》

剧情 |108分钟| 苏联 |1975年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编剧: 亚历山大·米沙林 /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主演: 玛格丽特·捷列霍娃

豆瓣 9.0 IMDb 8.1

图片

如果说《牺牲》是老塔思想的集大成者,那么《镜子》则是其美学和电影风格的集大成者。该片是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水乳交融的力证之一。一部高度作者化的诗意电影,从形式到内容充满了导演的个人企图,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创造了以诗意气氛为本质、完全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的、纯粹的电影艺术。

图片

图片

塔可夫斯基的父亲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便常常出现在儿子安德烈的电影作品里面,尤以《镜子》中的诗最为经典:“透过监狱的围栏它听到 :树林和草地的欢腾,海水的喧闹…… 我梦见另一个人的灵魂 ,穿着另外的袍子,掠过怀疑直达希望,像酒精那样,燃烧而没有阴影……” 由此,母亲倚坐围栏的孤独背影,便成就了《镜子》最著名的那张剧照。

图片

6
《潜行者》

剧情 |163分钟| 苏联 |1979年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编剧: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主演: 亚历山大·凯伊达诺夫斯基

豆瓣 8.8 IMDb 8.2

图片

这部极具史诗片气质,探究人类灵魂本质的科幻电影《潜行者》,用诗意而极富隐喻的长镜头,挖掘着人类潜意识与外部世界的重重矛盾与深层意义。1957年,一场发生在苏联车里亚宾斯克附近名叫玛雅卡工厂的核灾难,深深触动了塔科夫斯基,成为本部电影中的创作素材。

图片

图片

1979年,塔可夫斯基远赴爱沙尼亚拍摄此片,并采用了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的经典短篇小说《路边野餐》为蓝本。尽管远离苏联故土,但塔可夫斯基镜头下的流动时空和精神内核,依然是原汁原味的苏联气格;而更令人叹服的是他对潜意识和外部世界的无缝隙转换 ,正如影片中那行诗句:“过去、未来只是现在的继续,一切变化只是在水平线那里闪烁。”**本片荣获1980年第33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奖。**

图片

7
《乡愁》

剧情 |125分钟| 苏联 |1983年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编剧: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托尼诺·格拉

主演: 奥列格·扬科夫斯基 / 厄兰·约瑟夫森

豆瓣 9.1 IMDb 8.1

图片

在被流放意大利的那些年里,塔可夫斯基拍出了影史上最伟大的乡愁电影。《乡愁》于1983年摄制完成,同年塔可夫斯基与其一生中最为崇敬的导演布列松一同获得第3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这部苏联与意大利合拍片,由塔可夫斯基与诗人托尼诺·古埃拉合作撰写剧本。但影片主题却是经典的俄罗斯困境:离开祖国的艺术家,被思乡所折磨,既不能返国又不能远离——这也是塔可夫斯基在其人生最后岁月所遭遇的命运。”

图片

图片

图片

《乡愁》则为我们贡献了影史上最伟大的长镜头之一。漫长的8分45秒,戈尔恰科夫手持燃烧的蜡烛涉入圣凯撒琳水池,教堂无声地摇曳,没有布谷鸟的歌声,水很静。塔可夫斯基如此不动声色地完整展示了这场朝圣般的仪式——庄严而神秘,有一种诗性之美。

8
《牺牲》

剧情 |149分钟| 苏联 |1986年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编剧: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主演: 厄兰·约瑟夫森 / 苏珊·弗利特伍德

豆瓣 8.8 IMDb 8.1

图片

1986年,塔可夫斯基依然漂泊在遥远的意大利,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部电影《牺牲》。影片在主题上延续了《乡愁》的精神命脉,却又明显走得更彻底一些。影片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亚历山大为了救赎人类,而甘愿承受失去自己的家庭、被周围的人视作道德沦丧的后果,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过往生活中的一切,走上了一条漫长无尽的牺牲之路。这是否也是塔可夫斯基对其本人坚定而又深沉的牺牲之路的一个寓言呢?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牺牲》中,亚历山大和小儿子在海岸边种树的长镜头持续了接近十分钟,父亲把不可言说的上帝信仰种进了孩子心里。塔可夫斯基用尽最后的力气努力怀乡,即便被世人当成疯子也在所不惜。

9
《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纪录片 |97分钟| 意大利 |2019年

导演: Andrej Andrejevich Tarkovskij Jr.编剧: Andrej Andrejevich Tarkovskij Jr.主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豆瓣 8.6 IMDb 7.5

这部纪录片由塔可夫斯基之子亲自编导,由导演父亲塔可夫斯基的珍贵自述贯穿全片,并以诗人祖父阿尔谢尼的诗作相互呼应,娓娓道出电影诗人面对艺术及生命的哲思与信念。片中更罕见地透露塔可夫斯基对部份 作品的诠释,为其如梦的影像世界留下注解。

以七部长片、一部短片的创作历程为经,对电影艺术的思索及追求为纬,八段章节串起塔可夫斯基的艺术创作与成长经历,在个人生命的生灭之间,镜头下流动的诗性与灵性如祷词般信仰坚定、永恒不坠。在生命真理和创作意义的叩问之余,更见证艺术家对故乡的恋恋不舍。

“我期盼引领观众一窥其创作源头,分享我与他互动时的感受。他是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人,也是我的人生导师。他是我的父亲。” ——安德烈·安·塔可夫斯基

图片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慢生活慢电影,特此鸣谢!